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cott Rezelle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是罗思高,他的正式单位是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专注于农村经济,特别是中国的农村。罗思高从l966年开始学中文,他是美国最早一批熟谙中文的本土白人。1981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此后30年,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命题,成为各行各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子命题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涵:首先它是对中国教育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充分肯定了教育改革探索的成功经验;其次它是对当下教育发展中面临最重要问题的判断,指出面向未来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再次它提出了解答现实问题的基本思路,指出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关照的因素;最后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勾勒出教育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显然,找准问题是探求有效解决方案的前提。根据学界集体反思经验发现,应试教育仍然是困惑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不解决该问题就难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应试教育的克星。故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中国20年农村经济改革分为改革突破阶段和改革深化阶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中国20年农村经济改革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面临着市场风险、资源外流、经济国际化、乡镇企业萎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过重等一系列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实行农业适度保护政策、改革农民负担体制等.  相似文献   

4.
从一定程度上讲,历史教育是中国史学的灵魂。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使史学的研究范围得以扩宽,而且能够加深对史学、教育史、思想史的了解,从而将史学的整体发展得以促进。本文通过对古代历史教育的宏观研究及其活动研究的具体阐述,对二十年来中国历史教育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并非必然带来公平,不平等社会结构中的自由市场竞争及学术优绩主义,导致西方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公平之间出现悖论。中国当前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并未完全消除,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制度保障,为解决现代化与教育公平间的悖论提供了可能,特别体现在政府为防止市场竞争导致的两极分化而提供的保护性干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教育公平的内容更加关注质量、结果、学生发展及主观获得感;保障教育公平的方式上,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干预,也需要激发弱势群体自身动力。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底,分管中国足球的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率领的足球考察团赴日本考察,考察团成员除了足协官员外,还包括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发改委等部委官员。官方媒体称,体育总局向国务院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露  吴靖 《高教论坛》2006,(2):121-124
本文通过对从《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教育研究》和《教育与经济》三种核心期刊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5—2004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中选取了有关地方教育与经济研究方面的278篇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对近20年我国地方教育与经济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概述了我国地方教育与经济研究的进展,总结分析了地方教育与经济研究的特点,指出了地方教育与经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30年来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的历程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从研究论题、调查对象、研究方法、分析单位、研究队伍、与政策制定的关系等维度提炼各个阶段研究的特点和彼此的关联,试图用学术史的眼光总结和反思北大教育经济研究发展的进路,获得前进的方向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教育实践中独立自主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扎根悠久历史、人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追求更加公平、共建共治共享、开放交流包容、评价体系多元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伟大实践。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模式相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内涵与特色:立足中国的民族性、服务人民的公平性、放眼世界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服务强国的基础性和引领世界的先进性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立足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特色,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场所,存在着制约乡村现代化的诸多文化障碍。以农村社区为着力点,本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社区的要求以及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阻碍的现实表现。研究发现,导致这些文化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脱嵌、观念渗透与现实状况存在偏差。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文化化解之策,着力于从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出发,培育现代化文化传承观念,构建现代化文化发展体系,塑造现代化文化融合机制,完善现代化文化治理和服务模式。这对于不断厚植农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信、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实现农民群众的价值目标、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教育在农村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硬件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但在农民职业非农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同时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知识技术含量低和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以发展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必须发挥支撑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坚持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和核心在于人。培养世界中的现代中国人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4.
李宣海 《上海教育》2005,(12B):31-32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待。我们,踌躇满志离开故乡,离开雪山圣湖,离开朝圣之殿: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来到黄浦江畔,来到东海之滨,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上海![编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的《教育的科学研究》(曾晓南等人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田纳西州政府为澄清是否减少班级人数就能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出资进行的一项随机实验,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既要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又要关注国家需求及其发展,应致力于二者之间的平衡,而不可顾此失彼。同时,中国教育研究应从中国现实及其传统出发,为培养"中国人"服务,而不可从某种抽象观念出发,为培养一般意义上的"人"服务。为此,中国教育研究应走出对"现代性想象"的迷恋,重构"中国式愿景",应强调"文明自觉"而非现今颇为流行的"文化自觉",应重返"古今之争"而不是简单的"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18.
19.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必须坚守信心信念、培养价值主体的责任感、融通教育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中国特色和开放融合,切实发挥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潘涌 《教育文汇》2013,(18):16-17
刷新刻板化的应试模式,提升教育人苓化、成才特色化、课程自主化的国际品质,重塑文化博弈时代“教育中国”的清新形象,不仅能化解“生源流失”的种种窘迫和危机,而且可以在未来全球教育市场的再分配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高贵和应有经济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