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书     
廖羽晴 《新读写》2020,(4):63-63
在火车上急匆匆地略有些囫囵吞枣地读起了《傅雷家书》,父亲坐在我的后座,他也并非寡言,只是我们疏离惯了,彼此都不习惯近距离的接触。我戴上耳机,用手机播放起轻音乐,翻开了书。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想来被无数人翻阅过,书页泛着淡黄,反而有—种家书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读者心声     
我与《教育科学论坛》结缘于学校图书馆。从琳琅满目的期刊杂志中将她拾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精美的封面。打开杂志,书页文字中偶尔会穿插一幅灵动的图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学术期刊,《教育科学论坛》的栏目几乎涉:及教育科学的各个方面。因为我所学专业的原因,翻阅的时候,就是我回忆相关课上教师精彩言论的时候;翻阅的时候,也是我不断学习、  相似文献   

3.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分别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收获…  相似文献   

4.
读者心声     
我与《教育科学论坛》结缘于学校图书馆。从琳琅满目的期刊杂志中将她拾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精美的封面。打开杂志,书页文字中偶尔会穿插一幅灵动的图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学术期刊,《教育科学论坛》的栏目几乎涉:及教育科学的各个方面。因为我所学专业的原因,翻阅的时候,就是我回忆相关课上教师精彩言论的时候;翻阅的时候,也是我不断学习、  相似文献   

5.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有这样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寓予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6.
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与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均塑造了阿乐哥、奥列宁这样的上流社会叛逆者形象,两人都具有追求、反叛而最终失落的同质基因,但阿乐哥的亢奋性与奥列宁的内省性又使他们大异其趣。《茨冈》与《哥萨克》均是普希金、托尔斯泰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们早期思想探索的结晶,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两位大师思想探索中的清醒与迷惘。  相似文献   

7.
面对儿童     
面对儿童,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因为他们是一个世界,我只是独自的一个人。我喜欢注视儿童的目光。如果他也能望着我,我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像发现了世界上最美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成长之殇     
成长是破茧而出的美丽,也是疼痛。最近听到很多人在唱朴树的《那些花儿》,没有感觉,他们没有唱得掉下眼泪,他们没有带着哭腔,他们不是孩子。2003年朴树的《生如夏花》卖得很好,可是我想念唱《白桦林》的朴树,那个声音温暖粗糙,眼睛前面挡着长长头发的孩子。但我只是想念,而不是伤心,毕竟那个孩子已经在笑,不再一个人哼唱着悲伤,他长大了,所有的人都要长大,我们不是彼得潘,也不是小王子。我只是为那些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失落,因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少了一个人给他们安慰和陪伴。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一月出版的《读者良友》(二卷一期)上我看到题作《再认识托尔斯泰》的文章。“再认识”托尔斯泰,谈何容易!世界上有多少人崇拜托尔斯泰,有多少人咒骂托尔斯泰,有多少人研究托尔斯泰,但谁能说自己“认识”托尔斯泰?抓一把污泥抹在伟大死者的脸上,这不是什么“私生活揭秘”,关于托尔斯泰的私生活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资料,本人的、家属的、亲友的、医生的日记、书信、回忆等等,还有警察的报告和政府的秘密文件,更不必说数不清的用各种文字编写的托尔斯泰的传记了。在他的晚年,这位隐居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的老人成了政府和东正教教会迫害的对象,各种反动势力进行阴谋,威逼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0.
正是桂华流瓦之时,手持书卷的我偷偷地咀嚼着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意境。有关于天地人生的思索在书页里散发着幽香,智慧与哲思也在这里悄然萌发。诗词能带给人的果真不仅是感性的冲动,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也许在文化的原野里,他们只是点点萤火,但他们的光辉足以掩盖星光;也许在文学的苗圃里,他们只是片片芭蕉叶,但他们的青翠足以使绿竹失色,也许在文字的交响乐里,他们只是短短乐章,但他们的辉  相似文献   

11.
林希 《神州学人》2003,(2):44-44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认识很多朋友,尤其是身在海外的游子,一见到中国人都有那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亲切。用不着问彼此的姓名,也不留通信的地址,我们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互相攀谈,互相帮助。当我们分手的时候,常常是说一声:“别言谢,都是中国人嘛!”,就各自消失在茫茫人海里。正如那南来飞燕北飞鸿,匆匆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可是我还有一些不曾相逢却相识的朋友。尽管从未见过面,我却熟悉他们的姓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国家,甚至遥遥关注着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从《神州学人》杂志上认识的笔友们。最早看到的名字是瑞典的冯…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我们班最有文化的而且最奇怪的是坐在我旁边的人。他和我隔着一个走廊。我在他身边坐了一个星期之后才发现我旁边原来坐了个人,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动过。他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坐在座位上把头一低就开始看书,一只手搓着耳垂,另一只手翻着书页,然后就不再动了,放学的时候只是伸一个绵长的懒腰来表示一天的结束。我想,他应该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最开始,他看的是印在纸上的纸书,杂志、漫画书之类的。现在的中学生应该都这样吧。无聊的时候就会在座位上振臂高呼:“谁有杂书看哪?”相对于长篇小说,大家更喜欢看杂志和小书,快速翻页干脆爽辣,…  相似文献   

13.
抱怨的开始选自《讽刺与幽默》责任编辑/心欣我的一个朋友住在佛罗里达海岸,距离肯尼迪航天中心只有几里远。我对他说:“能经常见到航天飞机起飞和降落,一定非常有意思吧?”“我从来没有到过海滩。”他回答道“,我甚至懒得迈出家门去观看飞船发射。”“你在开玩笑!为什么?”我不解地问道。“我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没什么稀奇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有很多我们熟悉和亲近的人。我们几乎天天都能见到他们。当我们天天能见到他们的时候,我们就慢慢地忽略他们;当我们忽略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很少再去欣赏他们;当我们很少欣赏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很少…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他们并不是同一辈的作家。当契诃夫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的名作家,写出了象《童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战争与和平》这样有影响的作品。这两个文坛巨匠,无论在年龄,生活阅历、还是创作经验诸方面,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契诃夫这位后起之秀,对于同代名家、权威的托尔斯泰的文学艺术思想和哲学观点,敢于实事求是地展开评论,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种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学术观点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令人称道和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们家有写记事簿的习惯,托尔斯泰7岁的时候就主动担起这项任务,记事簿上留下了他稚嫩却认真的字迹。他还学他哥哥的样子,自编了一本手抄的杂志,取名为《儿童娱乐》,里面有7篇关于小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对托尔斯泰的“忽视”,恰恰与这一年俄国教会开除他教籍的举动不谋而合 ,这激起了如潮般的抗议。 190 2年评奖委员会不得不作出答辩 :“如果只是考虑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其他托尔斯泰的杰作 ,便把这项文学桂冠授予这位俄国文豪 ,这比较容易了。然而 ,当我们考虑到其它一些引起人们不安、具有某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复杂因素的作品时 ,我们的决定就很困难了。”委员会明言 ,这些“因素”是指托尔斯泰对《圣经》的解释“表现出十足的无知”,甚至“基于他本人的思想任意篡改《圣经》”,他有关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19:08:22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作者一栏是什么时候?张元:19:10:41最早从读者变为作者,是参加《读者》的征文大赛。当时,我是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赛后,看到《读者》上关于我的报道,知道自己迈出了写作道路上的第一步。同学少年:19:12:37你觉得自己的成功是一种偶然吗?张元:19:15:24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可能被一个偶然的因素决定。但慢慢地就会发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那些我们眼中的"幸运儿"为了得到这种"幸运"都蓄力已久,只是他们头上的光环,遮蔽了他们所经历的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巴尔扎或托尔斯泰,他们的思想都是极为庞大、复杂、甚至混乱的;他们的世界观中矛盾的地方很多,列宁很突出地列举了托尔斯泰世界观中的矛盾,并且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也只是其中的一大部分,并非全部。托尔斯泰写了《三死》,在这篇小说中他歌颂自然和自然法则,歌颂死,他认识人要顺乎自然法则,就应当不怕死,视死如归,但是他却是很怕死,也仇恨死,他终生在和死的幻影作着斗争,他把他和死作斗争的感受和体会的一部分寄托在列文的身上而表现了出来,但这也仅仅是他的一部分思想,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19.
上帝死了     
托尔斯泰曾说:全世界的人都想改变别人,就是没有人想改变自己。罗丹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一块石头雕刻得栩栩如生;我告诉他们,其实美已在生命里了,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敲掉。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类句子:①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少年闰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