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2.
抓‘由头’     
1989年春天,安阳县洪河屯乡上柏树村青年民兵董海学,不顾个人安危从漳河急流中救出一位七岁的落水儿童。儿童父亲同胞三兄弟,就这一个男孩。孩子被救出后,他的叔叔、伯伯争着向董海学表示感谢,事迹动人心弦。我了解这一情况已是事件发生数天之后,正要进一步采访,又听到电台已在“一句话短讯”中播出了董救小孩这事。董海学的事迹感人,不详细报  相似文献   

3.
元月3日,一支不寻常的队伍从北京来到南昌,他们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一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们,这些记者组成中央新闻单位邱娥国事迹采访组,对人民的好警察,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警邱娥国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这批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他们笔下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不计其数,然而,当记者们走进筷子巷派出所辖区的大街小巷,与居民群众促膝交谈后,邱娥国那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却给他们带来近年来少有的心灵的震撼。《中国妇女报》记者孔庆芸说:“经过采访以后,和居民接触,他们亲口所说出…  相似文献   

4.
1966年初,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在河南省林县,采访了修建举世闻名红旗渠的一位特等劳动模范,事迹催人泪下。一篇歌颂英雄业绩的长篇通讯还未诞生,“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通讯夭折。更令人遗憾的是:材料不翼而飞,不知下落。25年过去了,作者虽然与采访对象只有一面之交,可怎么也忘记不了他那感人的事迹,心中充满了遗憾和内疚。为什么穆青对这位劳动模范难以忘怀呢?  相似文献   

5.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6.
平平实实才是真──徐虎事迹采访札记戴玉庆,郭伟成《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一文见报以后(载1996年4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这主要是因为徐虎本人的事迹非常感人。他通过点点滴滴的诚实劳动,表现了新时代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从...  相似文献   

7.
程关生 《军事记者》2006,(10):18-19
一个先进典型有没有说服力、感染力、震撼力,最根本的不在于宣传规模的大小,而取决于典型的事迹本身,只有深入发掘典型身上最生动、最动人的故事情节的闪光点,精心提炼最有共鸣点、最具生命力的主题,灵活采用最为新颖、最具个性的表现手法,才可望把典型身上最感人、最宝贵的精神真正展示出来。材料发掘要深入调查发掘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多年前,对典型的调查采访基本属于记者个体的业务工作范畴,如今,典型宣传已成为一种组织行为、集体动作。在组织记者采访之前,典型所在单位的上级政治…  相似文献   

8.
抓特点     
我搞业余报道快三年了,记得刚搞报道时,自己热情很高,经常下基层采访。情况了解到不少,但由于抓不住特点,西瓜芝麻一把抓,用稿率很低。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一位报道员叫方斌,他曾三次立功,1986年分别获南京军区和浙江省新闻质量奖,并被几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事迹很感人。可我在写稿时将采访的材料主次不分,  相似文献   

9.
一稿多投,是报刊编辑们最讨厌的,也是正直的作者所不齿的。可是,笔者所经历的一件事,却使我醒悟到:一些编辑同志有意无意地在鼓励作者一稿多投。最近,我采访了一位省特级劳模、老专家。由于材料丰富,事迹感人,在完成了本单位的报道任务后,还有不少精彩的材料没用上,殊感可惜。  相似文献   

10.
系列报道《基层干部的楷模——吴天祥》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播出后,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原因一是人物的事迹感人,二是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特性,画面、解说、现场报道有机结合,特别是大量采用同期声,使作品做到了以情动人,以“活”感人。作为参与这条三集系列报道的主创人员,谈一点报道的经过和体会。 一、精心筛选素材,把握主题。 武昌区信访干部吴天祥立足本职岗位,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迹,在今年初被新闻单位“炒”得火热,吴天祥成了热点新闻人物。三月初我们就编发了关于吴天祥事迹的系列报道,四月中旬省委宣传部要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于是我们来到武昌区进行采访。到达武昌区后,在采访中我们得到武昌区广电办的积极支持。他们为我们提供报道线索和画面素材,但作为主创人员,我们感到这个报道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这个新闻人物各种新闻媒介都在宣传,而且我们是进行第二轮电视系列报道,素材还是那些老素材,要出新意难。二是吴天祥所做的事都是过去的,画面上难以表现。围绕难出新和难表现我们展开讨论,认为要想出新必须进一步深化主题,同时充分发挥电视同期采访的优势。让群众讲,搞一个大家谈。  相似文献   

11.
一稿多投,是报刊编辑们最讨厌的,也是正直的作者所不齿的。可是,笔者所经历的一件事,却使我醒悟到:一些编辑同志有意无意地在鼓励作者一稿多投。最近,我采访了一位省特级劳模、老专家。由于材料丰富,事迹感人,在完成了本单位的报道任务后,还有不少精彩的材料没用上,殊感可惜。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3.
我在新闻报道上是个初学步者,去年和段海亮同志合写的通讯《神圣的使命》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好新闻二等奖,是我们未曾料想到的。回忆采写过程,首先是通讯中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动之以情,文则畅达,这大概是我最深的感受了。去年8月30日,一位同志告诉我,他的邻居、洛阳医专附属医院妇产科大夫寇贞娟,二十年前收养了两个孤儿现在都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助理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听后,我坐不住了,问明住址后,骑上自行车就去找寇贞娟采访。  相似文献   

14.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15.
怎样采访、写作,能使典型人物的事迹更加可信可敬、生动感人?当整个记者团面对同一事件,进行集体采访,又如何使自己的稿子脱颖而出?最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传媒关于河南省登封市已故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报道,让我们有机会认真审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声屏博客     
许文兵:感人的新闻不需要甜言蜜语一个市长,由过去的被"上访"变成主动"下访",就成了新闻。前一阵子,铁路大提速,这一新闻当天成了不少媒体的头条。我们回头看看新闻中的采访对象,所有被请出来的都是官员,所说的话也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套话多  相似文献   

17.
读了7月10日黄石日报阳新版的一篇题为"王明华舍命'救'档案"的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因为王明华的事迹感人,而且因为透过事迹的背后,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人们的档案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王明华的事迹只是一个必然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读了7月10日黄石日报阳新版的一篇题为"王明华舍命'救'档案"的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因为王明华的事迹感人,而且因为透过事迹的背后,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人们的档案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王明华的事迹只是一个必然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1938年9月的一天,有通讯员来通知沙飞,说军区政治部朱良才主任找他有事。他想,这一定是重要事情,便挎上相机,去见朱主任。朱主任告诉他说,加拿大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来晋察冀工作已二三个月了。他的精神非常伟大,事迹非常感人。一会儿广州《救亡日报》的记者来司令部采访,聂司令员和白大夫都接受采访。你除了拍下这一场面外,今后要经常采访、拍摄白求恩大夫工作、生活的情况,为历史留下宝贵的形象材料。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这话一点不假。我“爬格子”3年多,在写作中走过不少弯路,其中总结出一条肤浅的教训:采访深入一定要细,广集素材,这样才能淘出埋在沙堆中最闪亮的金子。那是去年4月20日下午,在离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驻昆办事处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突然来了一伙歹徒,见人就打。战士陈刚发现这一情况后,拔腿跑回办事处向主任陈明生大校报告,陈主任立即带3名战士1名学员前去制止,刚好我旅副旅长杨共和路过此地,也参加了斗歹徒的行列。这起陆空官兵携手斗歹徒的事迹过硬,也比较感人。当我得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