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传播媒介,早期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 Luhan)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热”媒介(hot medium)和“凉”媒介(coolmedium)。 所谓“热”媒介是指照片、报纸、电影、广播等可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而把受众某一感觉加以延伸和扩展,很少需要受众的想象填充就可以达到现实图景。所谓“凉”媒介是指电视、象形文字等所含信息较少,需要受众加以填充和想象才能实现向现实图景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媒介化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课题,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形成了“媒介化学派”.媒介化研究最早出现在政治领域,媒介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瑞典媒介学家Asp (1996)对瑞典选举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的研究中.当前学界更多将mediatization翻译为“媒介化”,而mediation则翻译为“中介”或“中介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闻法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媒介审判”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媒介的片面报道会影响法治原则,损害司法权威。新闻学界和法学界普遍将“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概括为媒介越位和司法缺位。然而认真分析2007年的“彭字案”、2008年“许霆案”及“哈尔滨警察伤人致死案”等近年来典型的“媒介审判”案件,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都做了它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媒介审判”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分析“媒介审判”现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方媒介 (本文皆略为“媒介”)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需要从将其看作单纯的“媒介”中走出来 ,将其置放到文化发展的生物圈中去考察。如此我们看到 ,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 ,还在媒介着主流意识形态 ,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 ,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有过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 ,需要从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非殖民化运动中走出来 ,在“新国家主义”的胸襟下 ,进行一番媒介的反话语“文化更新”的修辞运动 ,为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从媒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卜卫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我国已产生了数百篇关于大众传播对儿童影响的论文、文章,其中多数是在“大众媒介给了儿童什么,儿童就变成什么”的假定之上来讨论大众媒介影响问题的。但其研究结论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7.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洁  段双银 《新闻前哨》2008,(12):28-30
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媒介产业有明显的集群发展特征.提出武汉城市圈媒介产业从“集团”到“集群”跨越的构想,认为媒介集群是武汉城市圈媒介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文章通过对佛山报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典型案例分析,指出在城市圈发育较成熟地区,低级行政级别的媒介对上级媒介可以做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9.
“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主要是用来理解媒介对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挪威传播学者郎白①指出,“媒介化”是指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社会变迁以及在这些转型中媒体和中介传播的作用。在晚期现代性阶段,“媒介化”几乎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达到媒介素养内涵所提出的包括传者在内的全民化教育的要求,而其研究对于反对低俗化、构建媒介和谐、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以及受众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从第5期开始,特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陆续刊发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本期刊发三篇,分别是《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2.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3.
媒介环境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介了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的一些重要命题,并阐述了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生态学的区别,同时检讨中国学者对所谓“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显示:在幼儿园时期(3—6 岁),儿童对手机的接触率为91.8%, 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 小学中年级(9—10岁),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迅速拓展到各种媒介产品的应用, 初步发展到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的 "小用户".初中(13—14岁)时期,他们不再只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还成为传播者、创造者,数字化技能在很多方面都超过父母.  相似文献   

15.
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总结起来不同的叙述从本质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范式。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范式二:真实…  相似文献   

16.
大量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背后,是被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迷恋媒介交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表明,电视和网络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课题.本文结合郑州大学12名志愿者针对河南省30名留守儿童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在行动”,探讨了参与式行动方法在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并对如何实现留守儿童真正的、最大程度的参与,以及如何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目标进行反思,以期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徐利德 《青年记者》2017,(21):27-28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黄佩 《网络传播》2007,(11):58-59
文化的转型和媒介发生的变化,让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抗拒”和“行政管理”的单一和无力,如果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下去,必须从强力管制走向“赋权”,给予公民更多的知识和权力,不能以教育者的经验代替被教育者的经验,或者以管理者的判断取代管理者的判断,应该帮助使用媒介的人们发展一种认识媒体,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媒介权力的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双秋  魏晨 《新闻界》2006,(1):37-39
在西方传播研究的历史上,“媒介权力”(m edia power)是各种问题产生的核心。虽然关于“媒介权力”的学说还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学说体系,但是当前的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都趋近于围绕“媒介权力”来设定研究方向、对象和建构理论。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是从新闻传播学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的。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一般从媒介入手研究权力,没有注意到权力本身的多种形态与结构,没有注意到从权力视角出发来研究“媒介权力”的另外一条路径。而传播社会学的视角:把媒介权力看作是整体权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单一的将“媒介权力”界定为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