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 《教育》2014,(12):78-78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我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世家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50岁时进入了鲁国,后来做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背井.此后13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鲁国,过了3年就去世了.死于公元前479年.当年哲学兴起,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五十岁那年,阳虎在内乱中失败,出逃到了鲁国边境城市阳关.从这一年开始,孔子走上了仕途,以实现其"为东周"的政治理想.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指的不是对万物之理、仁义之道或宿命等哲学观念的体悟,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拨乱反正的政治使命.孔子对天命的体悟,与春秋末年各国周文化的衰落、鲁国具体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个人的学识、抱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陈康太 《高中生》2013,(12):56-57
孔子 出游故事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困君政见不合,郁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历时十四载,周游了卫、陈、曹、宋等国。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五十岁那年,阳虎在内乱中失败,出逃到了鲁国边境城市阳关。从这一年开始,孔子走上了仕途,以实现其“为东周”的政治理想。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指的不是对万物之理、仁义之道或宿命等哲学观念的体悟,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拨乱反正的政治使命。孔子对天命的体悟,与春秋末年各国周文化的衰落、鲁国具体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个人的学识、抱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还整理“六经”(《诗》《书》《易》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年少时,鲁大夫季孙氏有一次设宴招待文学之士,孔子也去赴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见孔子年少,不让他进去,说:季氏设宴招待文学之士,你有什么资格参加!孔子只好回家,从此更加发愤学习.孔子青年时代曾作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因孔子懂得周礼.鲁昭公曾派他到周王室史官那儿去学礼.后来,因鲁国内乱,孔子到齐国,但未被重用.回到鲁国后,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整理文化  相似文献   

7.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又称孔老二.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内乱,逃亡到鲁国落了户.后来孔子父亲孔纥做了鲁国的大夫,成为鲁国人.孔子从小就打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烙印.他童年嬉戏常常模仿着奴隶主贵族祭祀的礼仪.他笃信“天命”,缅怀“先王”,形成了保守复古的反动思想.孔子青年时代曾在鲁国做过两次小官:一次叫“委吏”,是替奴隶主管理仓库和粮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相似文献   

10.
坚守的力量     
在史诗大片《孔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他的以礼治国得到了鲁国国君赏识,帮鲁国从齐国收复城池,扬振国威。可是,当削减计划失败,鲁国公不再用他,他只得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饱受饥寒、战乱之苦。  相似文献   

11.
杏坛大家     
《教师》2010,(11):F0002-F0002
生平 孔子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孔子的道德观,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正统的道德理念。殊不知,在孔子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他还有不少鲜活的另类的道德观的体现呢! 其一: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制定一项法律规定——凡鲁国人到别国旅游,如果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做奴隶的,可以先用自己的钱赎回这个奴隶,再凭赎买奴隶的收据回鲁国向官府报销。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到齐国游学,见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回这个奴隶,回国后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此事传扬开去,鲁国人纷纷称赞孔子的这个学生品德高尚,为了他人和国家,甘愿减损自己的钱财。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感到  相似文献   

13.
金新 《语文新圃》2007,(1):10-11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时,可以自己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销.官府除了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外,还给予这个人一定的奖励.一次,孔子有一个弟子到国外去,恰好碰到有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  相似文献   

14.
正初识经典《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因此称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相似文献   

15.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政治上不稳定,充满骚乱和危险的时代。Confucius这个名字是汉字"孔夫子"的罗马化表达,是"孔老师"的意思。他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周王朝东边的鲁国。鲁国像周朝一样,承袭古老的传统,以不爱打仗闻名,以人口中有着众多的世代相传的贵族之家著称。  相似文献   

16.
《甘肃教育》2014,(16):15-15
正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论语·阳货》孔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不想见的人,哪怕对方地位很高,权势炙手可热,他也会选择傲慢地回避。那时的鲁国,权势掌握在季孙氏等三大家族手里,而季孙氏家又被管家阳货所掌管,所以说,阳货是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孔子却不怎么喜欢他,当然这也是有事由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孙氏有一年大宴鲁国的士人,孔子还正在为亡母戴孝。听到这个消息,对于自己的身份很自信  相似文献   

17.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强调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后来,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更被尊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孔子还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论(1ün)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初识经典《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因此称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鲁国乃周公之后 ,姬姓之宗邦 ,诸侯之望国 ,从而也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的嫡传。东周以降 ,王室衰微 ,礼乐崩坏 ,鲁国自然也就成为天下文化的重镇 ,故时人有“周礼尽在鲁矣”之说。鲁国文化渊源有自 ,底蕴深厚 ,文化伟人孔子以及儒家学派横空出世于鲁国 ,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鲁文化的确是太重要了 ,可是以往学术界的研究似乎过于集中在孔子及其儒家学派 ,而对于鲁文化源流正变、形态特质等等方面的问题却致力不够 ,乃至久久没有一部比较系统的鲁文化史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大憾事。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的杨朝…  相似文献   

20.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