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且行且歌     
序:我们在这里与你分享本期主题,也欢迎你推荐主题,让你的执着成为杂志的焦点。旅行,是个说来就觉得潇洒的字眼,哪怕仍有苦旅的存在。飞机起飞的晕眩,火车穿越隧道的呼啸,轮船踏浪的颠簸——每一次启程和到达,都让人心有戚戚。人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辞万里,只为去往一个"别处",摆脱原有的生活轨迹,让灵魂轻盈地脱离地面,以为生命的意义总在他方。人生本是一次旅行,一路上我们且行且歌,饱览别样风景,但诗人会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旅行当然是一种别离,只是这种别离会让我们感到畅快,因而我们往往不会悄悄进行,而是恣肆放歌。而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关于人生的旅行与别离,意味着一分一秒消逝着的自己,就  相似文献   

2.
<正>一位旅行摄影师给我们讲述他的旅行经历,还有他所认为的理想的旅行方式。他说,他曾受众多杂志、网站的邀请,在25岁前就去过30个国家,他的护照上敲满了钢戳,他拍了近10万张照片,吃各国的食物,上各国的厕所,而且还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咬牙切齿地说,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他说,我们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时不时就有放下学业和工作去旅行的念头,但却很少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所有的导游都应该是心理学家,因为"人们去旅行应  相似文献   

3.
一位旅行摄影师给我们讲述他的旅行经历,还有他所认为的理想的旅行方式.他说,他曾受众多杂志、网站的邀请,在25岁前就去过30个国家,他的护照上盖满了钢戳,他拍了近10万张照片,吃各国的食物,上各国的厕所,而且还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咬牙切齿地说,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他说,我们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时不时就有放下学业和工作去旅行的念头,但却很少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所有的导游都应该是心理学家,因为"人们去旅行应该是为了获得安慰与力量,在陌生世界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4.
时间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相似文献   

5.
<正>【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场恋爱的完成。但我们又时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  相似文献   

6.
心灵相约     
天津堂喜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年夫妇虽然都是盲人,但每当夜幕降临,他们总是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一盏灯。大家对他们的行为很不解。两位老人却说:"我们挂灯是给那些夜晚回家的人照亮的。"我觉得两位老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用一颗爱心照亮了其他人。  相似文献   

7.
<正>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听着白衬衣的陈绮贞一脸纯真、一腔无辜地追问旅行的意义,五年后再次面对中秋国庆"喜相连"的加长版黄金周,我们也忍不住要追问一下旅行的意义。今年的国庆假期与中秋  相似文献   

8.
<正>青春岁月,梦想涌动,诗和远方总是在我们的心中升腾起渴盼,激励着我们拥有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不只是为了看远方美丽的风景,更是为见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勇敢出发,一路向前,让沿途的美好都变成生命里最真最美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正>疑惑他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班里的同学、老师都以他为傲。按理说,这样一个天才型的同学应该有很多朋友,可奇怪的是,他喜欢独来独往,很少和班上的同学说话,有人约他打球,他总是摇头拒绝;有人约他去玩,他从来不去;集体活动他也很少参加。刚开始没有人在意,但时间一长,便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以为自己成绩好,老摆出一副‘冰山脸’,好像自己高高在上似的。""就是,自命清高,既然他不想跟我们做朋友,我们也离他远点。"  相似文献   

10.
《中文自修》2008,(3):49-50
史铁生这个作家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不少版本的教材都收了他的作品。但史铁生的文章并不好懂,因为他总是在疏淡的文字下蕴涵着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故乡的胡同》是史铁生写作于1993年的散文名篇,同样,他用细腻而沉重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快地走近史铁生、理解他的文章呢?嘉定区第二中学的孟琰玲老师为我们指点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主题词 苏醒     
<正>苏醒,从朦胧中清醒、醒悟。因此,它应该不仅仅是恢复知觉,还应该是寻回我们生命中人性的本真。虽然我们一谈起社会,即便尚未涉世的你,抑或身处其中的我,都会质疑社会道德沦丧;虽然我们都曾怀疑过价值观的扭曲。为此,我们不曾向陌生人伸出援手,就先在心底失了帮助的勇气;我们质疑过生命的意义、疑惑过情感的真谛……但是在某个深夜,我们反省自身,还真不是一个"无心之人",我们心灵的琴弦时常为他  相似文献   

12.
迎接日出     
也许你多次努力却总是失败,憔悴的你便以为成功不会再光顾自己; 也许你曾一直坦诚却总被误解,失望的你便以为理解不再属于这个世界; 也许你的生活一直都是那么平常,淡然的你便以为生命中不会再有闪光。其实,你真的不必这样。想想日出吧。也曾有过风雨纵横,也曾有过黑夜茫茫,可它们  相似文献   

13.
<正>昨天去朋友家吃饭。去的时候,他跟我说,有两个老外。我以为是两个白人,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一个黄皮肤大叔和一个白皮肤大姐。席间,我们都用英文交流着。我以为那个黄皮肤是个ABC,他大概完全听不懂中文吧?最后才发现他什么都听得懂,连"家务有偿化"这种词语都明白,只是他一直不开口讲中文。当朋友称赞他"中文真好"的时候,他居然露出一种尴尬的神色。这让我想到我曾遇见的很  相似文献   

14.
“慢”讲评     
温志成 《新高考》2010,(Z2):14-14
【作文题】(70分,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二轮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胡适先生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格外谨慎小心。他曾对唐德刚先生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李宗仁先生曾评论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究竟如何?这是每一个从事这一职业或关注这一职业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曾以为掌握信息社会一大利器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幸福感很强的人。前些年,外甥填报高考志愿,我曾怂恿他报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不料他却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最没地位的。  相似文献   

16.
<正>走回童年张晓玲小勇是我儿时最好的伙伴,我们一群人常常玩躲猫猫,但小勇总是第一个被抓到。后来有一次,我教他钻进柴堆、爬上门头,都没有被抓到,他就赢得了"躲猫猫大王"的称号。但之后他就很少赢过。后来,我们上学了,  相似文献   

17.
时间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  相似文献   

18.
罗刚淮 《教书育人》2013,(25):28-30
日前,笔者有位朋友评上了中高职称,我们都向她表示祝贺,她开心之余却说了句:"到顶了,再不想动了。"我以为她随便说说而已,谁知后来看她果真消极得很,公开课、课题研究、写论文案例等活动再很少参与,而其实她也才四十岁出头。无独有偶,老家一位亲戚是某校副校长,新近过四十岁生日,有人送祝语"事业兴旺",他却连连打断说":都四十岁了,还谈什么事业,说身体健康就够了。"饭后私聊,我跟他说:"你才四十  相似文献   

19.
话题作文     
课堂回放 师:生命是一段旅程.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应该有一个在路上.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生命的春光.今天这堂课我们以学习话题作文为主,通过"旅行"这个话题,学习话题作文的写法;通过话题作文"旅行"的写作,领悟人生旅途的真谛. 一、创意旅行识"话题" 师:这是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的中考作...  相似文献   

20.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列夫·托尔斯泰当作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基督徒,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甚至会更加深刻的。这是因为托尔斯泰一生中越来越发现自己除了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以外其实一无所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的巨大声誉不仅不能给予他丝毫的帮助,相反地总是妨碍他踏上通向真理之路。一个任何人都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问题——总是时刻紧紧地攫住他。从他不足19岁时的日记①以至去世前6天口述发出的最后一封信中,②我们都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自觉。经历过巨大精神崩溃的托尔斯泰真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