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笔二则     
仇媛媛 《教育文汇》2012,(12):54-55
仁与德:有动静之别说仁者与智者有动静之别,你会认同,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说仁与德有动静之别,你可能不太认同,因为仁德本是一体。从仁、德的表述中,我是看出点不同的。关于德,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德是一种静态的持守,犹如一个  相似文献   

2.
本次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析《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所在,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礼""仁"话语所存在的"精神"气质;第二个方面是精神哲学模式提到的"克己复礼为仁"。因为"礼""仁"是实现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要素所在,所以针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可以为后期我国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朱文静 《文教资料》2007,(28):94-96
道德教育首先有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的精心探索。仁是孔子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论语》一书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提到"仁"字共一百零九次,[1]并且全书其它许多语意和思想都与"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问题,是它许多主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仁",提出"仁是什么","如何实现仁","仁与人格养成有什么关系",以"仁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阐明仁与礼之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孔子的"仁礼"思想,引起对于当代教师修养功夫的思考——教师修养不仅要"仁者爱人"——以忠恕为主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推己及人;教师修养过程中要注意"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还要"以礼节制",为教师修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梅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仁"的思想是构建孙子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孙子虽然较少直接论述"仁",但他阐述的"慎战"思想、"全胜"思想和"战后修功"思想却集中体现了"仁"。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研究孙子"仁"的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战争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能仁"二字取自海门市实验小学前身"能仁学堂"之名。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浅显却耐人寻味:"能",有知识,有能力。"仁",代表着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爱人。"能仁"并重,人才能走向更高远的境地。"能仁教育"便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人既要有知识、有能力,又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能仁"皆具,方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成就自己。结合实践,探讨培养"能仁学生",打造"能仁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说过,教育孩子"宁做丑小鸭,不当洋娃娃"。因为丑小鸭身处逆境,积极勇敢,不怕呛水,抵御危险,何丑之有  相似文献   

9.
成长的烦恼     
李亚男 《家长》2008,(6):6-6
孩子的烦恼,就是家长的烦恼,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烦恼加倍"送"给家长。因此,孩子的"成长的烦恼",也是家长的"成长的烦恼",更何况家长本来也在"成长"——成长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这就算是成长所必须的代价吧。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做有道之师     
<正>有人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的无私和奉献,所以教师享有"红烛""春蚕""园丁""人梯"等美丽的比喻。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看来为师首先要传道,传道的前提是有道。他还强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这个"道"是由仁、义构成的儒家思想。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师道"之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只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王栋忠实继承了王艮的"仁爱"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有外在的"仁",必须先有内在的"仁",而要有这种内在的"仁",就必须修"仁"之心.同时王栋还提出了"德不孤陋"说,要求人们不与人同善.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轮岗交流是近年来国家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我们海门市从2013年开始,也拉开了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帷幕。2014年8月,学校派我到能仁中学交流学习。能仁中学是一所由市教育局直管的优秀市区初中,是一所"校长敬业、教师乐业、学生乐学"的学校。下面,我对在能仁中学交流学习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些回顾和梳理。一、摆正心态,主动融入,寻找归属在初到能仁中学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环境陌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字在孔子以前已然产生,但被孔子赋予新的内涵,引仁入礼,实质上等同于孔子重新创造了一个哲学语词。孔子对"仁学"观念的创造迅速在当时的智识界流行开来,《左传》《国语》、诸子百家、郭店楚简中大量出现"仁"字,并具有孔子"仁说"提出之前不具有的意涵,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对孔子"仁说"的继承与应用。"仁"的观念在当时智识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形成一种"谈仁""论仁"和以"仁"进行道德评判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存在本质。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根本精神是仁,整个儒家体系都是仁的本末发用。在孔子前,仁只是一个道德原则,孔子把仁提升到了儒学的核心地位。孔子后,儒家诸子都以仁为其理论的核心。在宋明后,仁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和"生生"联系在了一起,生生成为仁的代名词,从而使仁学更加完满。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诸子们的不同处在于对这些核心观念来源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2,(26):81-83
"仁"是儒家学说当之无愧的核心思想,它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仁"既有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行为。儒家仁学思想由内而外地影响着诗人们,而在唐宋更有着鲜明的集体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仁"是《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前人已对"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主要就《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仁者与不仁者的表现,如何修养仁,推行仁之艰难,以及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比较正确地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