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双大而黑的眼睛。 但较之母亲,我的眼睛大而不聚光,从初中起,我就开始近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少年文艺(南京)》2011,(6):M0002-M0002
女儿从学校带回一份报刊征订单,问我可以订什么书。一眼扫过书单,《少年文艺》拽住了我的视线。这熟悉的四个字,一下子把我拉回童年,心底漾起难以名状的温暖。“宝贝,咱们订《少年文艺》吧!”  相似文献   

3.
《神州学人》2016,(4):32
罗明是罗马尼亚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穆鲁斯·扬·布杜拉(Ramulus Ioan Budura)的中文名。萨安娜(Anna Ava Budura)是罗明的妻子,同时也是罗马尼亚著名的汉学家、中国近代史学家。1950年,他们与另外3位罗马尼亚青年一同赴华留学。1956年毕业后,罗明进入罗马尼亚外交部工作,1980年出任过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1990年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在半个多世纪的外交生涯中,罗明几乎为所有罗马尼亚主要领导人和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作过翻译或陪同,见证  相似文献   

4.
一件大事     
翻开“历史大事年表” ,我们会看到约有一半是战争 ,死亡和存活 ,失败和胜利 ,改朝和换代。但历史并非如此简单 ,一年一个 (或多个 )里程碑 ,更多更丰富的则是凡人的喜怒哀乐。不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所谓历史是相当枯燥的。有时候 ,某个个体的生命遭遇会在时空的演化中格外凸显出来 ,成为大事之外的大事。公元前 99年 ,汉武帝派贰师将军征伐匈奴。李陵也率兵卒五千参加战斗 ,可惜的是寡不敌众 ,无奈绝望中降了匈奴。像评价学生只用最后的考试分数一样 ,皇帝要的也只是最后的辉煌战果。而投降 ,不管你曾经如何喋血战场 ,出生入死 ,不管是迫不…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之所以如此,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外,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主要阐述了中美两国不同人权观念所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爸爸的日记 1983年8月12日 睛转小雨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吃过早饭,便和同学们一起向乡政府在我们邻村里新建的联中走去。走在小路上,我们想,以前的教室窗子小,光线暗淡,空间狭小,没有课桌,代替它的是用土坯垒成的台子,正像大人们常说的那样:  相似文献   

7.
两代人的美     
一位老太太和她长满小雀斑的小孙子一起在动物园里游玩。很多小孩都在排除等候一位当地的艺术家用虎爪在他们的脸上着色。  相似文献   

8.
我们小时候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儿童节,但我们的童年却是那么的幸福. 那时候的课外,绝对是孩子们的天下.跳绳、踢毽子、推铁环、抓石子、抽陀螺……很少有人限制不准在什么地方玩,不准把衣服弄脏,不准追逐嬉闹,不准到不安全的地方去.那时,学校不但没有运动器材、运动场地,甚至连个像样的校园都没有,但我们的游戏活动却是相当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彭健 《广东教育》2010,(2):29-29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虽然14岁参加革命的父亲比做小学老师的母亲工资高出数倍,但是他的收入要全部接济我没有工作的爷爷奶奶以及六个尚未成年的叔叔姑姑。尽管住在大城市,但有时候.一样会为吃饭交学费发愁。乖巧懂事的我从不敢向父母伸手要一分零花钱,更别说买哪些花花绿绿的馋人的图画书——就是那种连环画也有叫小人书的。但是我就是馋!  相似文献   

10.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子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园共育特色的开放性的亲子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涂海燕 《留学生》2013,(10):18-19
我和欧美同学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情感源自家父涂长望的影响。难忘的西餐和冰激凌记得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最喜欢父亲带全家一起去同学会的日子,因为他平时总是很忙。这一天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像过节一样兴奋,那里有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院子,数不清的房间像迷宫一样。当然更吸引我们小孩子的,是那里的西餐和冰激淋。  相似文献   

12.
张大锁 《班主任》2014,(8):70-71
正我自幼生长在农村,8岁时才上学。那时候,农村的教育还很落后,即便是乡中心小学,师资依然很匮乏,优秀的教师根本留不住。农村的男孩长大能做老师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我,却从小就梦想着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教师,这正是受我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叶保芹老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中美两国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状态。通过比较两国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差异,可以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52年的初夏时节,父亲花三角三分钱买了一本书,那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著的《可爱的中国》。浅黄色的封面,书的左上角是一片白色的雪松的剪影,简洁而凝重。书的右边纵向写着红色的五个大字《可爱的中国》,字体是行草。旁边是小三号的红字:方志敏著。书中收录了方志敏烈士的17篇文稿,这是方志敏在身陷囹圄的6个多月的时间里,在狱中戴着镣铐写下的。买到这本书,父亲视其为珍宝。常常捧读此书,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不能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两件牛事     
佳文 《大学生》2014,(22):68-69
北京物资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侯宇星大四时并不想急找工作,她是奔着考研目标去的。至于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千叶珠宝的管培生,侯宇星觉得似乎一切都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正如当时她在面试中被问到"机遇和能力哪个更重要?"时,侯宇星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机遇和能力就好像是在等公车,能力就是你提前把路线、坐什么车都查好了,而机遇就是当你都准备妥当了,合适的车一过来,你立马就能上去,因为你知道哪路车适合你。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吴玉黎非常喜欢和看重《教学与研究》杂志。父亲参加革命很早,但新中国成立后不愿意从政,多次向组织提出要求,想读书,执意要当教师。经组织同意,1952年作为“调干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4年毕业。父亲当了一辈子教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课。  相似文献   

17.
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成功描写了近一个世纪漫长时间里不同时代、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国度里,两代甚至三代女人在爱情、婚姻、事业方面的坎坷经历的故事,生动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其间新旧两代间一直不断出现自卑情结。但是这些自卑不仅与其在异质文化中的特殊身份相关,还跟其在特殊环境下自我爱的表达方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下雨了!”惨了,我不仅没带伞和雨披,就连呼救的工具——手机也没带!难不成要冒雨冲回家?我闷闷不乐地想着回家的办法。正当我做好成为落汤鸡的准备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一原来是和我住在同一小区的欣欣。“你怎么回家?”她看着我问。“跑……”无可奈何的我只能答出这—个字。  相似文献   

19.
林媛 《英语沙龙》2011,(2):8-10
林媛:鲍勃,我知道你有很多学生来自中国。你喜欢中国吗? 鲍勃:我爱中国。我非常喜欢中国。中国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不过200来年的历史。你们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有非常有意思的文化。我去过中国四次。如你所知,艾力克斯,我的大儿子,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肋部有一条长长的伤疤,因为不起眼,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在我小时候,因为我右耳发育不全,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做整容手术。医生从我的肋部取了一根肋骨做了耳蜗整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