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主宪政观,提出了“主权在民”“、国民参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他的民主宪政观延续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理念,这阻碍了他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杨峥 《培训与研究》2007,24(1):67-69
作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梁启超,其对西方宪政理念的中国化改造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国体与政体理论、国家主义的公民权利保护以及权力制衡理论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实践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宪政文化的国家主义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的局限性,并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显示了文化对宪政建设的重要性,如何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的关系,人们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中国的宪政既然是以西方为导向的,就必须涵养一种与宪政相符合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靠先知先觉们对民众的教育和宣传,必须由民众在实践中去体认。中国农村居民在自治实践中亲身体会了民主、自治的真谛,相反城市居委会在城市居民自治中却遭到了冷落,代之而起的是随着住房商品化而出现的小区业主们的自治实践。  相似文献   

4.
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在,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将就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宪政乃是一个不断地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曲折繁复的过程。运用法制现代化的视角,分析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可将1840-1912年,即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高潮,运用六个指标即传播主体、内容、方式、范围、影响、代表人物等进行考察,这一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7.
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随着西方社会学知识的广泛传播,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得到建立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掌握社会学基本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与西方来华宗教力量、社会学学者一起,不仅充分重视运用社会调查来认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工作,并且能够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近代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趋向,主张借鉴西方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兼顾中国的国情与民俗,建设并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推进了传统意义的慈善概念和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发生重大改变,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政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宪政理念的整体把握乏力,对于西方党政的历史及其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和体悟。经过对作为范本的西方宪政进行文化的历史考察,可以认为,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政治容纳性、自由、民主和法治,是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历史品格。西方宪政的历史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宪政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宪政,可以具备不同的形式、价值内涵和国家政治形式;缺乏法治和权利文化资源的中国,需要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价值,以统摄文化交融时代的宪政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清末的宪政是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效仿西方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是基于内忧外患等恶劣形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拉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序幕,但其理念在中国的产生则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宪政理念的发展与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构成了清末宪政理念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语言、科学技术和文化政治思想都逐渐传播到了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学校体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教会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清朝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机构对西方书籍的翻译等几个途径对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法治、建设宪政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宪法知识与西方宪法知识存在着不同,突出表现为宪法内涵和基本精神的不同。运用知识传递中的“语境”和“前见”理论,考察西方文化中的宪法知识在中国近代语境中是如何被传统文化解读并重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2.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和西方高等教育的不断传入而逐步形成的。我们虽不赞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这一观点,但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形...  相似文献   

13.
税收宪政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结合,是税收领域中的宪政安排,是纳税人税权与国家税权运行与平衡的准则。税收契约文化奠定了西方宪政理论基础,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与宪政文化相冲突,税收宪政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以税收宪政法律文化为切入点予以中西方比较考察,试图得到一些有关税收宪政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舶自西方的宪政,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各有不同。究其根源,是历史语境与价值观博弈的结果。深挖中国历史上宪政内涵的嬗变之因,才能深刻解读今天宪政实践的实质、路径、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为中国未来宪政的发展增添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当下政制,是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行最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最富理性的政治实践,它从宪法、宪政制度、路径选择、逻辑起点与焦点问题等多方入手,是渐进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宪政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理论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权能分治理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是他在在总结西方宪政的经验教训和对本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内容是把政治权力分为"民权"和"治权"两部分。这一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宪政建设是有借鉴作用的,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7.
王运红 《天中学刊》2008,23(1):22-25
宪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大量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政因子,如法律理论、先例习惯以及祖宗家法、先皇故事等.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起着与西方宪政学说中的"限制权力"理论相类似的作用,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可资利用的宪政资源.中国本土没有生发出宪政的制度,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没有宪政的因素,而在于传统中国没有出现适宜宪政基因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税收宪政文化是税收宪政形成与发展的前提。税收契约文化奠定了西方宪政理论基础,而我国因"人治"的法律观和"国本位"及所有制观念对税收宪政构成了两大束缚,税收宪政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税收宪政法律文化为切入点予以中西方比较考察,试图得到一些有关税收宪政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宪政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论近代中国宪政的坎坷,大多归因于传统文化的阻力。文章认为,宪政在近代中国未能如设计者所愿,原因恰恰是因为未能找到传统的动力,西方宪政之“花”只有与中国传统之“木”对接,才有可能扎根中国之土。“礼”是中国传统的主干,“礼治”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近代以来在对传统的批判中,礼治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但是,彻底的否定和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批判却没有抹掉历史留给我们的印记。从容地反思中国的礼治,探讨改造、更新礼治,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或抛弃礼治,这也许是中国宪政改革成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宪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大量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政因子,如法律理论、先例习惯以及祖宗家法、先皇故事等。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起着与西方宪政学说中的“限制权力”理论相类似的作用,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可资利用的宪政资源。中国本土没有生发出宪政的制度,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没有宪政的因素,而在于传统中国没有出现适宜宪政基因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