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叙事研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生活体验、诠释意义与价值,所叙之事非虚构之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有助于研究者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有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有助于表达教师的个体实践性知识。其分析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建立合作关系;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现场文本;分析研究资料,重新讲述故事;撰写研究文本,形成扎根理论。  相似文献   

2.
“扎根理论”及其在课程建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质的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建构方法,扎根理论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策略,给课程理论建构带来了新的启示。将扎根理论方法引入课程研究,建构以经验资料为基础的课程理论,是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制度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十年来学者们围绕制度德育的含义、理论基础、制度德育的功能与价值、制度德育的机制建构和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研究中还存在理论体系不够系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实践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后,要把制度德育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整体审视制度德育,把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实践研究和执行监督机制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制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扎根理论又叫扎根理论法或扎根理论研究法。扎根理论具有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强调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反复比较的研究过程、重视理论抽样以及灵活运用前人文献等特点。将扎根理论运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利于更好地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形成较为有效的培训流程,进而提高培训效果。在运用扎根理论时,培训者应灵活掌握操作程序,同时,要保持开放心态,建设培训团队,尽量避免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沈永辉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54-60,77
2015-2017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质性取向突出.根据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方式的不同,质性研究范式的教育政策研究具体使用了个案研究、民族志、话语分析、扎根理论与解释主义以及后质性研究方法.从这些具体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政策,即存在于文本之外、活动于主体之间、无法脱离现实实践世界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6.
将扎根理论运用于课程研究中,有助于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保证课程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有助于课程研究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有助于突破西方课程论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国课程学派的创生。但美中不足的是,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课程研究,也存在着诸如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提倡的编码不易操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建构的理论缺少前瞻性;建构出的理论,其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师研究及其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倡导和推行“教师研究”的观念。教师研究是一种有别干教育专家们的教育研究,其在研究的问题、资料收集与分析、结果的概括性和理论建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失业大学生的扎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追踪的个案八个方面收集关于失业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关于失业大学生生存状况发展出两个理论.其一为失业大学生的"窘迫经济"理论;其二是失业大学生的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认为被淘汰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按重要性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编码中还发现了大学生八种类型的求职策略.这些扎根理论对认识失业大学生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聚焦于个体经验,用年代学方法表述个体经验,搜集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编码并确定主题,描述情境与背景,与参与者全程合作。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从个体那里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个体的故事,按照主题或类属解释个体的经验故事,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过程、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整合课程在知识边界关系与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自身特色。以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审视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教育管理学在体系建构的研究范式中存在封闭性思维模式与理论建构来源不足两大局限。为解决上述局限,研究者应再次回到整合发展的角度上,在我国的教育管理学中形成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经验研究路径,并注意问题研究中理论建设、热点探讨、本土问题等方面的把握,以此促进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受到关注,其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尤为突出。针对学习态度不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意识淡薄而产生学习困扰等问题,选取苏州市某中学12名学生参加集中内观干预,采用深度访谈法和个人实物分析法收集学生原始资料,采取扎根理论编码思路,运用QSR Nvivo11.0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干预效果,构建学生学习动机内观前、后体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身体,作为人存在的基础,是教育实践领域不可缺少的主体,也是教育理论研究不可跨越的主题,然而我国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未给予身体以应有的重视。本研究以身体社会学和社会互动论为理论基础,探究时间维度中学生的身体如何参与学校中的互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思路,运用归纳民族志和嵌入型个案研究的策略,具体使用参与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遵循扎根理论的基本步骤对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提炼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在学校时间中,与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管理人员等不同教师主体发生互动时,虽然呈现出被监管、被规训、被惩罚、被漠视的身体,但其中也不乏学生身体的我行我素、无视、戏谑、反抗和冲突,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师生双方、生校双方的身体博弈、妥协、共谋及合作的局面,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成果存在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能够衔接宏大理论与微观叙事,在呈现研究现象的本土特色、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将扎根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发现其在研究问题提出、研究设计规范、中层理论建构等维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较好的适配性,对于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有议题少问题”“有方法少设计”“有解释少理论”三重困境具有积极探索意义。可以通过“产生研究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实施数据处理、实现理论构建”的路径将扎根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时也应注意在理论触觉敏感、伦理关系影响、已知研究适用等方面存在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
对叙事文本的分析和提炼是叙事研究的核心功能,叙事分析路径主要有语言分析和逻辑结构两种。在梳理国内外文本分析方法基础上,从国内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教育生活叙事“呈现—揭示”模式,借鉴扎根理论、叙事探究、质性研究等理论方法,以文本编码为手段,对教育生活叙事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叙事文本的静态编码多适用于研究对象的微观分析,动态编码多适用于研究对象的宏观分析。编码揭示需要追求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叙事文本呈现形式除了文字,还有图片、声音、视频、教育实物等。对叙事文本的一般处理的原则是“视情而定”。叙事文本编码分析的步骤是:明确教育生活的研究问题与指向;搜集教育生活的情境资料;选择编码方式;编码及分析;教育揭示。  相似文献   

15.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范式,自21世纪初被引至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后,便得到广泛应用。就实践论、方法论、本体论三重逻辑而言,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应然的价值表征为以价值与事实的勾连,化解教育研究危机;以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调和,缓冲教育研究的方法范式之争;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廓清教育学的本质属性。然而,在相关研究的实然样态下,扎根理论在实践论、方法论、本体论层面上分别暴露出应用形式桎梏、人文情怀缺位及扎根精神淡薄的问题。为此,教育研究者亟需对扎根理论进行祛魅,一要创生扎根理论的"时代风格",助推实践过程的"理论自觉";二要重塑扎根理论的"人文情怀",警惕方法层面的"花拳绣腿";三要重视研究过程的"扎根精神",回归扎根理论的"初心终旨",以实现扎根理论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应然价值本真与实然价值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我国研究者对隐喻的内涵、教育教学隐喻的分类、教育教学隐喻的价值和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教育学的学科范围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不够.未来教育学中的隐喻研究在深化理论探索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隐喻的实践研究,进而实现隐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而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性知识建构上表现出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不匹配的现实窘境,亟需揭示其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机制。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建构可分为自主优化型、适应调整型、自我超越型、逆压重塑型四种建构类型,且其建构意愿走向非单一、建构程度走向非线性。研究认为高校要立足于青年教师主体性视角,全力为其提供专业力强、支持力强、创新力强的教学工作环境,促成其发现教学问题、检验教学假设、诉诸教学行为,实现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质变转向,大力推进高校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18.
扎根法又叫扎根理论研究法,是1967年由格拉斯(Glaser)与斯特劳斯(Strauss)共同提出的。扎根法是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不断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并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兴起背景和研究过程等方面入手,对质性研究中传统的扎根理论方法和新兴的势头正劲的解释现象学分析进行比较,尤其考察了二者在抽样、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这两个方法的比较,以凸显两种研究取向的不同特征,从而加深对二者的理解,以便于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个人知识观念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产生着重要作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基于资料收集的广泛性、研究变量的生成性,将其方法论运用于教师个人知识探究中,可建构教师个人知识在实践中的生成路径,为研究者揭示教师个人知识与其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个体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能动性的发挥,个体知识的内容源于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对个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