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协调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果仍不令人满意,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和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大学生与基层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对中央优惠政策进行补充和加强,开辟基层工作大学生晋升专属通道,改进高校就业率统计方法,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中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当前我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高校作为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阵地,应从岗位成才目标激励、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做好教育和培养工作,为毕业生顺利到基层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但是目前也存在制约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诸多因素,需要政府、人事劳动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基于天津市39所高校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目前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基层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促进基层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注重榜样文化建设,创新基层就业宣传形式与内容;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构建基层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胜任力;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创新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连年攀升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既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匮乏的有效路径。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高校引导力度不够、毕业生主观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在对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政府、高校、毕业生和基层组织四个层面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在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上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高校面向基层就业引导不足、鼓励措施和政策缺乏、与基层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联系不紧密.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制定高校内部鼓励措施,丰富补偿方式;搭建高校与基层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相互了解;推进分类培养,提高面向基层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这两方面所带来的失衡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文章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四大问题,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提出高校应当选择立足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基地,打通基层就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树立基层就业信心等途径推进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8.
"基层"已成为未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的空间。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本文以洛阳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四力助推",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基层岗位的吸引力、高校教育的匹配力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引导,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就业,但在基层就业的岗位上,部分毕业生却表现出胜任力相对不足的情况:工作完成情况不佳,与同事关系不融洽,对基层生活不适应;其原因,既有知识上的不足、能力上的欠缺,也有心态价值观上的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胜任力,需要大学生、高校、国家及社会以及基层单位共同努力,其中主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层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毕业生个人价值,为欠发达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因此,从各级政府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实现。但是,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基层就业心理存在着重环境、重待遇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采取相应对策,以改进和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为我国基层地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人主要从高校现状出发,介绍了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项目,分析了基层就业项目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解决此问题,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首要难题,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作为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有很大意义上的安排,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同时,还有利于我国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促进青年人才的持续发展和改善基层青年队伍的结构,为此,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参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现状做出深入探讨,就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作出调查,以期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能够更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王宏儒  孔婷 《考试周刊》2010,(38):196-197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成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成长成才、加快基层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均应积极应对,共同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4.
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现阶段应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切实解决青年学生迫切需求的重要举措和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和基层人才紧缺双重矛盾并存的局面,发挥优势、打造平台、优化服务,积极构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教育机制,从而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生基层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着重从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对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制约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因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提出基层就业的项目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选调生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等。十年来,由这些项目所代表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广大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还受到就业观念、就业条件以及高校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政府、基层以及毕业生四个方面都要积极转变,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生择业由"精英岗位"转入"大众岗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和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各高校要采取加强教育引导和奖励,提升就业信心、全员支持和全程服务,拓宽就业门路、开设就业课程,助学生就业创业理论起步、设立基金基地,助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开展咨询服务,助学生就业创业个性发展等五大举措,力促大学生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20.
又到一年就业季.近几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的现实性摆在了大学生、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面前.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611万、630万、660万,而这一数字在今年再创新高,达到680万.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各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纷纷出台各种举措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例如拓宽多种就业渠道,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