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语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人如此,神仙亦如此,一方水土亦产生一方神仙。福建人尊妈祖,是由于航海的需要;江西人奉许真君,则出于治水的需要。不同的需求造成不同的文化景观。以“万寿”名官,起于何时?据(宋史)载,道士林灵素觐见徽宗,进言回:“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日府。神霄玉清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列传第二二一)此说一出,徽宗即令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万寿”二字,可能由“长生大帝君”名号而来。宋政和六年(1116)徽宗诏令仿西京洛阳崇福万寿宫式样,重建江西西…  相似文献   

2.
“读者是上帝”辨·木然·近几年,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吁求,以至于消费者被冠以“上帝”这一雅号。而出版界也有人如法炮制,“读者是上帝”云云,成为出版界一些人士的口头禅。尊重读者、服务读者是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读者完全摆在...  相似文献   

3.
神剑飞来不是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义山)的七言律诗。诗的题目是《利州江潭作》,题下有李商隐的自注,是“感孕金轮所”五个字。这“金轮”是指唐朝的则天皇后也就是今人习惯称作武则天的那个人,因为武周长寿二年(693)九月她给自己加上个“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之后,直到神龙元年(705)被迫下台,其间多次改换尊号都没有换掉这“金轮圣神”几个字。“感孕”者,是指帝王的怀孕诞生。因为古人认为帝王、尤其开国帝王都是上帝的子孙,上帝通过特殊的方式使某个女子怀上孕、生下开国帝王,这就叫“感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有两次大转型,一次是殷商之际的汤武革命,完成了由“神”到“圣”的转变;一次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了由“圣”向“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治国理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建立和谐社会”便是这一变化的中心内容。“和谐社会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世界从冲突走向和平。从冷战走向对话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治国理念中的具体体现。西方文明的传统更多的是强调冲突和斗争:而中国文明的传统则更多强调对话和和谐。在西方的传统中,神人二分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神是造物主、立法者、审判官和救世主。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被上帝造的。自然、社会和道德律都只能按照上帝定下的法则运转.世界上任何行为都被上帝的眼睛记录下来,以备世界末日时上帝的审判或救赎之用。所以西方人信仰上帝、醉心于探索或遵循法则、接受洗礼(到教堂洗去身上的“原罪”)、死后等候上帝帮助复活,这些都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中国人信仰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代表宇宙万物及其规律,良心代表个体生命和伦理道德,但两者是合一的。即“天地良心”。西方人相信上帝为宇宙万物制定和谐,但上帝与宇宙万物之间却不能实现和谐;中国人相信宇宙万物之间存在自然的和谐,是天、地、人之间共同演化而成的和谐。所以西方人强调要实现和谐必须依赖像上帝这样的绝种外在的神圣者。如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上帝赋予人内在的道德律。而中国人强调要实现和谐必须依赖人的内心的自省。从这种比较关系来看,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因此。中西两种文化皆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因素,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故此,本栏目每期拟请两位海内外学人,就其共同关心的“和谐”总议题下的某个子议题展开对话。和谐是天下大事,理应天下人议之。单纯  相似文献   

6.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7.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个影响极大的思想:一是表现为阴阳五行说的辩证法思想;二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在人与人关系中的中和思想。 本文主要是对“天人相应”之说作一点阐释与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有双重含义:一种含义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事实上也就是指天帝、上帝。另一种含义是无意志的、非人格化的,事实上是指大自然。在“天人相应”的观念中,“天”的含义主要是用后一种。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这就是说天地生成万物,而人(男女)则是万物之一;人与万物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 又《周易·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这  相似文献   

9.
一、不要把先进人物写成完人,一好百好,而要恰如其分,实实在在。二、不要把先进人物写成“七情俱灭”,“不近人情”的“神”人,而要写成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三、不要人为地拔高,把七分成绩说成十分,而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0.
(一) 近年来,许多企业借助媒体炒作一举成名并迅速获取较多的产品市场份额,这和中国市场的特点有关。第一,中国消费者的广泛性。中国人口众多,一种产品即使不那么好,只要名气造得足够大,哪怕每个人只试过一次,厂家也可以发大财;第二,部分消费者的盲从性。某种东西名气一大,大家都盲从跟风。一旦大家都盲从某个东西,足以把这个东西从地下捧到天上,一些保健品企业能在几年时间里从几十万元发展到几十个亿,和消费者的这种盲从性有很大的关系;第三,新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的天和上帝,分别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和西方广义基督教中的上帝。从历史上看,天与上帝,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无疑都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备受思想家、哲学家重视和关注的范畴。在我国许多人的心目中,天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天。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辨别二者的异同,可以粗略勾画出中西文化在根本上的一些差异。1.天的多义性与上帝观念的相对一致性。天,《说文》解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说文解字注》对颠解释为“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由此可见,天的本义指人们头顶。综观中…  相似文献   

12.
同任 《编辑学报》2006,18(2):154-154
科技期刊的编排体例强调全刊一致,这已是编辑同仁的共识;但常见有的刊物在使用列项说明的序码时,往往未做到全刊一致。例如,列项说明分段时,采用了如下的序码:其步骤如下。1)××××。……2)××××。……3)××××。……4)××××。……而在不分段时,又采用另一种序码,如××××具如下4个特点:①××××;②××××;③××××;④××××。在同一刊物中,同一层次的列项说明,其序码这里用“1)”“2)”等,那里又用“①”“②”等,不一致。应将它们统一起来,比如全刊第1层次的列项说明用“1)”“2)”等,而第2层次则用“①”“②”等或…  相似文献   

13.
一、形与神 形,指人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 神,指人与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 形与神,两者表里相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古人有很多论述。 “形具而神生。”(荀卿)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马谈)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文学艺术是人与客观事物的文化载体。 新闻是人与客观事物的信息载体。 文艺写作与新闻写作,均应注意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乔志峰 《视听界》2011,(4):10-10
你煽你的情哟,我什么也不说。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养家糊口压力大。物价一直涨,收入没变化。老人理当来孝敬,孩子教育花费大;还有住房和医疗,哪项不把人愁煞?哪有闲心来“感动”,哪来时间去把泪水洒?  相似文献   

15.
央视“3·15晚会”曝光麦当劳,结果却免费给后者做了广告,这或许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记者好不容易冒充实习生进入,蹲点偷拍三个月才拍到过期15分钟的鸡腿和过期2小时的吉士,这哪是曝光,分明是活广告!”这是网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一些人甚至相约去吃麦当劳. 和“地沟油”、“瘦肉精”相比,鸡腿过期15分钟、吉士过期2小时,问题小一些,但没人能说这不是问题,麦当劳也在节目播出一小时后发布声明认错并向消费者致歉.这样看,一些人“热捧”麦当劳,有些“是非不分”.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会做生意的商店老板,把顾客视为“上帝”,进货品种、服务方式。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一位精明的建筑公司经理。历来把“甲方”比作“上帝”,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进度,无不尊重“上帝”的旨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才能搞活自己的企业。我认为档案工作也是如此。应把档案利用者看成“上帝”,在档案管理和编研上,千方百计适应利用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报界进入了一个“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几乎每家报社都重新面对着一个给自己“定位”的问题:我的读者到底是或者应该是哪一些人?我侧重传播的内容到底应该是哪些?我的传播方式到底应该做哪些改进?读者到底更喜欢哪一种格调、哪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18.
大众媒介利用其议程设置功能,突出报道某些事件,.影响人们对当下社会热点的认识,从而把“人”变成了“神”,当然,也可以把“神”变回“人”。这种“壮举”在中国足球身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9.
相传后土是与皇天(即天神,从前皇帝在天坛祭祀的就是此神)相对的大地之神。有人把它叫作土地神,也有的人称它为地神。“皇”、“后”都有“大”的意思,常用于名称的前辍,以示敬意或赞美。如封建时代人们常把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再如人们早已熟悉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中,“后羿”的“后”字也是  相似文献   

20.
作为营销新利器“分众行销”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幻想把你的产品卖给所有的人二是要对你的目标消费者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