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国际化是基于非跨境流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在本土环境中培养全体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在地国际化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后疫情时代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基于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述评,以及外语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的动因分析,在地国际化外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学校(组织维度)、课程和活动(课程维度)、教师和学生(人员维度)为主体,从三个维度探讨在地国际化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为在外语教育中提升全体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解决外语教育公平、“中国文化失语”等问题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形势凸显了“在地国际化”的必要性,研究的推进急需国际视野及前沿坐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内涵及语境差异、价值认知及其与跨境流动的关系、实践的理论与本土探索进展进行了述评。研究发现:对其与跨境流动关系的不同主张引发了学界对“在地国际化”概念内涵的认知分歧,对其价值的认知却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如何使“在地国际化”与跨境流动相辅相成,协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成为研究的落脚点;“在地国际化”实践没有标准的模式,但存在一些基本要素。其中,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师的参与尤为关键,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视成为明显特点。“在地国际化”实践探索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但本土理论的成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有限全球化”变局爆发于一个交织着政治博弈与全球公共危机事件的时代,文化群体间冲突加剧,疫情导致全球留学市场规模大幅缩减。未来,高等教育将呈现出多中心并存的发展格局,留学市场人才红利与经济效益持续发挥动能,跨境合作模式将发生变革。在此背景趋势下,我国高校应当做强本土国际化,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拓展全球合作伙伴网络,促进留学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创新型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新使命、新挑战、新难题,如何开展在地国际化(IaH)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后疫情时代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在地国际化教育理论的特征及其应用,提出在地国际化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4321战略布局:着眼“四个放在”、坚持“三个融入”、致力“两个服务”、形成“一大格局”.高校要善于在变局中寻新局,在危中寻机,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挑战,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在地国际化的新路径,从而深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新使命、新挑战、新难题,如何开展在地国际化(IaH)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后疫情时代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在地国际化教育理论的特征及其应用,提出在地国际化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4321战略布局:着眼“四个放在”、坚持“三个融入”、致力“两个服务”、形成“一大格局”.高校要善于在变局中寻新局,在危中寻机,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挑战,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在地国际化的新路径,从而深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地国际化是后疫情时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可能路径。在跨境国际化陷入困境、早期在地国际化偏内向型和浅层性与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在地国际化得以发展,既是对跨境国际化的本质超越,又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重塑。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地国际化需要形塑在地国际化内涵,突显自我文化意识;依托数字化技术,促进在地国际化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达成在地性和国际性的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7.
构建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研究根据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特点,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和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越南政府颁布与实施系列跨境高等教育法令,争取国际组织援助,重点扶持17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本科、硕士学位课程、教师培训等项目合作,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国际化进程.但在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方面,也存在质量监管与文凭资历认证、课程移植与国情需求、国际化与本土化、教师待遇与人才流失,区域、城乡与人才培养平衡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地国际化"虽然作为一个新术语备受关注,却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跨境流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义的强调与回归.但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新阶段,不容忽视.中国要想通过"在地国际化"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必要从三个方面破旧立新:价值取向方面,破畸重流动性指标之"旧",立普惠性国际化之"新";责任归属方面,破特定部门负责之"旧",立全员参与之"新";实现路径方面,破碎片化国际课程之"旧",立体系化国际课程之"新".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及国际变局带来的挑战,使得当前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着四大矛盾,传统的跨境流动模式已经难以独自承担满足国际化人才需求和保障民族利益的使命,亟须通过“在地国际化”补偿其受益面小、对外依存度高、意识形态风险大、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强等方面的弊端。但当前我国实施“在地国际化”所需的前提条件尚面临一定挑战,主要表现在:理念普及面临价值导向的制约;实践探索缺乏平台和制度支撑;跨文化能力培养尚面临异质文化资源获取的障碍。推进“在地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应当以政策和评估指标引导战略转型,把国际资源导向国际化人才培养本位;搭建宣传与交流平台,推出中国特色的实践指南和范例汇编;创新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鼓励跨越国界的“虚拟流动”。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经了移植、理性探索、调整与确立、国外国际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澳大利亚政府、高等教育部门、高校这种三位一体的体系共同致力于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措施和政策的制定。伴随理论性研究、教育主体的国际性流动、跨境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应用等有效策略的实现,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取得值得我们借鉴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测评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估计了不同国际化方式对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外国际化经历中,出国对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海外留学则显著提升了国际化能力,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最为明显;在地国际化经历中,修读国际化课程和接触外国人均可显著提升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总体上,在地国际化比海外留学对学生国际化能力提升程度更大。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应重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加强高校国际化课程和师资建设,注重提升国际化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13.
搜集20年间境外英文媒体报道中有关中国职业教育的真实语料,自建语料库分析话语的来源特征和文本信息,并按照教育国际化认知框架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在制度、经济、课程与文化四个领域和国家政策、国际化评价、教育市场、经济发展、留学生教育、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跨境合作项目与跨境合作交流九个方面的话语面貌,并勾画出由此建构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形象,分析影响媒体建构这种形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场域呈现出积极政策支持、助推经济发展、积极对外输出的立体化形象,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基于历时话语分析的结论,从他塑与自塑、话语叙事策略与议程设置、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强化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之下,艺术类高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将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引进课堂,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而艺术类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也需要从历史传承走向创新深入,如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加强课程国际化,同时加强学校"软件"建设,以优厚条件引进一流外籍专家,同时创造更多机会,让国内教师出国接触国外教学理念,开放思维模式,创新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地国际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的推进,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发达国家在地国际化实践起步较早,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通过对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案例国家与地区实践的考察,可以识别出其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战略驱动式、自然天成式、产业牵引式、被动回应式四种发展模式,并发现国际教育理念、政策或战略对实践的推动作用以及课程国际化的核心地位。对发展趋势的研判表明,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须协同发展,课程国际化的实践及评价有望进一步推进,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发展受到更多重视,信息通信技术将会催生在地国际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就学体验调查数据,分析了硕士生在地国际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这些经历对其全球胜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硕士生读研期间都有在地国际化经历;其中,与国际人员交流、参与国际化主题研讨可以显著提升硕士生的全球胜任力;做外文学术汇报、与外国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能够进一步提升有跨境经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分析发现,在地国际化不能取代也无法超越跨境国际化,在地国际化仍是提升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建议高校树立在地国际化培养理念和政策自觉,拓宽在地国际化资源的供给与宣传,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理念与实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福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运用折衷理论对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进行探讨,并以厦门大学、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等高校为实例,比较分析跨境办学、招生留学生、境内中外合作办学等模式。同时,从区域经济适应性、人才队伍、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福建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楠楠  蒋岚 《河南教育》2022,(11):54-55
随着医学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暑期学校”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现有研究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医学类高校国际化培养现状及不足,并以“校本国际化”作为理论研究路径,从设立国际化授课体系与构建国际化课程模式、建立国际化师资体系与打造国际化科研平台以及整合国际化资源与营造国际化氛围三个维度来提升“暑期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加强医学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校课程适应信息社会的变革 ,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作为过程 ,它一方面表现为高校课程吸收国际优秀文化成果并与之融合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要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国外 ,让外国人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的过程。作为目标 ,它表现在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规范 ,使本国课程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并与之进行平等地沟通与对话。 2 1世纪国际化的高校课程具有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和制度的通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港澳台三地依托优势产业,会展业发展各具特色。三地会展专业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值得内地高校学习与借鉴。全面梳理港澳台三地高校开设的会展专业,并从办学目标、依托学科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港澳台地区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多元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科交叉,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现代会展人才为目标。这些经验对内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