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常规油气迅猛发展、新能源技术加速迭代,面对这场大能源变革,邹才能对世界能源发展局势进行了研判,并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认为,天然气和新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革命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戴金星,又名金声、步文,笔名王霞川,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省瑞安市丽岙镇(原瑞安县白门乡)霞川村。父亲戴子枫是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微薄,家境贫困,1950年他进入温州第二中学发奋学习,数理文科均优,历年在年级的成绩均名列前茅。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  相似文献   

3.
何辑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I0001-I0001
孙家栋,男,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刮风的春天,我轻轻地扣响放射化学家王方定的家门。来开门的正是精神矍铄的王先生。“外面刮大风呢,这种天气你太辛苦了。”王先生讲话带四川口音,说话时抑扬顿挫很好听。我落座后,王先生又抱歉:“唉,采访我,为什么要采访我呢?我不过是个科学工作者而已嘛,说不上是科学家。你应该采访于敏,他才是贡献很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黄土和古气候的早期研究到黄土、东亚季风和全球变化再到全球季风,他的研究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将我国黄土、第四纪研究与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相融合,他本人也从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走向了世界,成为蜚声国际的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安芷生说,自己只不过是走了一条再平凡不过的路。  相似文献   

6.
正原始创新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悬崖小路。也正因如此,虽然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向往原始创新,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国柔性电子学领域,却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执着深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科研"无人区"里虽然暗藏风险,但也富含着科学宝藏。近年来,黄维团队的颠覆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陆续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包括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半个世纪以来,赵忠贤的名字一直与我国超导发展紧密相连。他在我国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他在高温超导研究出现的两次重大突破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中国站上国际物理学界的大舞台;他的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2):I0001
周国泰,197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少将军衔、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周院士长期从事功能服装和防护装备的研究,是我国军用、民用功能服装和个体防护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他在个体防弹装备、特种防护服装和防寒保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绩突出。在单兵防护装备领域,他带领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盔体造型的工效学  相似文献   

9.
引子 当公元纪年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0.
王振义,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  相似文献   

11.
徐光宪(1920~),汉族,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上虞市,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三十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汉带领课题组开始自适应光学研究时,有关领导告诫他们说这项工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而且可能应用面也不广,因此希望大家能坐得住冷板凳。姜文汉带领课题组历经艰辛,不断取得自适应光学研究的突破。在863计划实施中,有多个主题都对自适应光学提出需求,充分显示了自适应光学在大型光学工程、先进医疗设备方面巨大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2006年视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时说:“光电所的自适应光学,从一个很小的研究小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应用到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创新工作的推动作用,光电所如果没有自适应光学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优势,这类工作正是科学院应该做的,也是坚持要做的。”路院长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自适应光学创新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姜文汉本人来说,这是很大的褒奖与肯定。  相似文献   

13.
2003年2月27日,世界科学界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一位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身上。当她以一袭红色唐装从容登上领奖台时,全场为之热烈鼓掌。她就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获奖者李方华院士。 这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项,每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一次,专门授予全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科学女性。在众多参选的女性科学家中,李方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作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在绚烂的"女性诺贝尔奖"光环的背后,是她五十年的寂寞耕耘:科研条件的局限、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负,在种种困难的限制下,她一路闯来。  相似文献   

14.
<正>"从宇宙大爆炸到星系起源,从原子分子到世界万物、生命构成,沉积记录是时间之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沉积地质学,刘嘉庆这样说道。积小流以成江海在进入沉积地质学领域前,刘嘉庆其实是一名工科生。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读期间,她所学的是能源学院的石油工程专业,这一专业给她带来  相似文献   

15.
人物小传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第九、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荣膺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优秀科技青年创业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奖。  相似文献   

16.
<正>专家简介:王浩,1953年8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19项,出版专业领域著作30余部。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120篇。并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17.
自然生态对于资源、能源供给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人类发展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性问题,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的资源能源人均保有量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的技术相对落后,人均消耗很高,工业废弃物单位产品、单位GDP造成的工业浪费和农村非生态型农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能源环境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成为唯一的选择。〈br〉 作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和循环经济建设。她长期从事资源--材料物理化学与环境化学研究,开创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综合研究的新方向,开拓了清洁工艺-绿色化学化工过程研究新方向,主持了我国首个清洁工艺国家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高效清洁反应/分离新系统和绿色新过程已拓展为处理多种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平台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以丁仲礼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群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之一。近年来,该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求真务实,协力攻关,在风尘沉积、新生代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中国的黄土再次成为国际古环境研究的焦点,开创了陆地新生代环境研究的新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新一代InCites平台,从高生产力和高影响力作者对作物学学科贡献度方面深入分析了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学科近10年来的科研发展情况,明确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制定科研规划、整合科研团队、加强科研人员培育力度和期刊投稿引导几条建议,为发掘学科潜力并促进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建成建好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准确定位,有利于最终形成学科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及重点领域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专家简介:孟颂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持参与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先后在Lancet、Hepatology、PNA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发表论文30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