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力在一流大学组织结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通过有效领导力,哈佛大学实施跨学科组织改革,弥补了传统院系组织建制的弊端,使研究型大学整体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哈佛大学组织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可以消解人们对大学决策机制的悲观看法,有助于人们跳出将大学视为"一个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并且其功能只是一个垃圾桶式的决策程序"的思维局限。我国研究型大学要重视"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组织创新,强调领导力在学术组织创新中的作用,关注研究型大学组织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2.
大学院系评价是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手。遵循评价活动"是什么""做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的认识逻辑,大学院系评价定位于大学组织评价,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组织目标、组织效能、组织成长发展的三维视角进行构思;其中,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引与分类评价、从关注工作绩效到组织效能、对评价结果予以分类使用等,以此达到对大学不同院系组织激励的目的。以此设计院系评价体系,推出以目标达成为引领的集达成度、贡献度、成长度为主要内容的院系评价体系,并着力推进其在高校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双一流"建设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校院系是中国特色大学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战场。高校院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构成了高校院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逻辑框架。在综合考察多所“双一流”建设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基础上,结合院系工作实际,归纳提出有院系特色的“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思路。通过构建“网络型”责任落实体系、完善院系“三全育人”领导机制、建立激励约束与责任监督体系、强化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效果的全过程管理等,可以初步构建起院系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文科是其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成规模,在历轮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总体进步,且学科育人能力整体优于学科创新能力。然而,学科领军人才缺乏、标志性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不足是这类大学文科发展的普遍短板。按照学科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度过“生成期”,目前处于“成长期”的前期。依据“量力而行、按需而为”的原则和欧内斯特·博耶的四类学术观,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未来可以采取发展教学型文科、整合应用型文科、发展创新型文科等三种不同策略建成精品文科。  相似文献   

5.
德国高校体系以平等均质为特色,各类型学校崇尚平等,特色各异。近年来,德国政府为提高高校竞争力,对促进学校差异化发展做出政策调整。“卓越计划”在平等传统上,促进高校功能分化:卓越研究型大学和均质大学并存,自治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均衡。从历史维度梳理德国高校分类发展进程发现,横向分类中均衡与均质并存,纵向分层中分化与卓越并举。正视不利于德国高校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中国“双一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科聚集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院系是大学本质与职能的主要载体,因此,院系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这就决定了院系设置必然要遵循学科的发展逻辑。同时,院系是大学科层制中权力承接与下传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在学科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大学院系设置应该以学科的成熟度为标准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学系,同时,要把握未来学科的生长点或社会的现实需要灵活设置特色学院;突出院系在大学教学中的实体性地位,用"邦联制"的宏观管理模式在院系中建立科学规范、成熟稳定用人机制、财务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以保障院系作为学术组织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再对建设高校进行身份区分,学科以及学科发展建设正式成为“双一流”的主导。文章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统一性的关系。文章认为,学科建设的微观实践就是院系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宏观设计就是大学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的统一。从“大学办学院”到“学院办大学”改变了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之间的关系。文章还结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对学院的内涵重新进行阐释,并以此重新审视学院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呼唤学科发展机制创新,跨学科组织创立既是积极回应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又是研究型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型大学普遍把跨学科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组织形式。但由于受传统的院系单位制、学科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非常缓慢,存在运行机制不明晰、多主体协作和资源整合困难、跨学科组织制度滞后等问题。推动跨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多元化的跨学科组织治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创新跨学科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和完善跨学科组织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创建学系组织并逐步形成现代学系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创新。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学系已成为美国大学标识教师身份的管理工具;到19世纪20年代,以弗吉尼亚和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开启了学系组织化的初步探索;1890至1910年美国大学趋于普遍建立学系组织,学系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学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学系在美国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众多力量合流的结果,学系的诞生与发展延续了德国大学讲座制的专业主义精神与知识分化逻辑,为美国大学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办学质量与规模效益,为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轴心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要创建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要创建一流的学科和研究型院系.指出研究型院系在学科建设中要形成优势和特色.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发展为实证,提出了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院系学科建设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康瑜 《高教探索》2008,(2):9-12
对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研究已成为热点议题,但对于某一具体国别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进行历史性考察仍显不足。本文从组织层级的视角考察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对学校层级和院系层级的主要构成要素加以考察,作者认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学校层级和院系层级历经了萌芽、形成、复杂化三个阶段,形成了加强科层行政管理和保障学术发展的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比较分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情况与世界著名大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运用管理跨度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群理论对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应适当减少学院数量,规范学院设置,提高学院内学科设置的综合性;加强和重视特色学院或特色学科建设;分别设置本科生学院和研究生学院;重视交叉学科项目或研究中心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加州理工学院的先进办学模式,对我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有较大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结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学术资源与支撑平台5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特色与优势,进而研究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所需的支撑要素,最后从发展的角度为我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特点与策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课程国际化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大学盛行,21世纪呈现出被纳入学校的整体战略规划、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施机构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全世界实现资源共享等特点。文章从课程国际化的认同、教学计划制定和院系组织教学等方面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科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开展高校内部院系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评估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文以浙江大学为例,探讨研究型大学院系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问题,从教学产出、教学投入和教学过程三个层次对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分析思路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内部院系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融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形态与结构的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系是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载体与支撑。因此,其形态与结构必须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要求相适应。然而,当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数量偏多、院系学科含量小的形态与结构并不能有效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学科交融要求。对此,调整院系设置方式、整合院系以扩大院系学科含量,创建适切的跨学科组织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科技的腾飞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离不开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哈佛大学的历史及当代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决心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意义大学发展较晚,且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基本上是教学型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向近现代大学转型,“211工程”开启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近些年来,结合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学校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高校呈现群体发力现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双轮驱动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政府主导的各种评估、评审、评级等强制性举措是中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外部推力,客观上也促使学校建设的核心内涵不断充实,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缺乏基于大数据跟踪分析的绩效评价;二是中国高校虽有“211”“985”及“双一流”之分,但大学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仍未解决,许多学校尚未找到体现大学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特质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走创新型大学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创新型大学不是“型号”,不是“标签”。创新发展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乃至世...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大学是在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化的过程中崛起的,组织制度是其组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制度存在差异,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从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20世纪美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大学的组织制度差异对科学中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岗位制度是其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德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学术岗位制度,从制度移植和理念变革等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岗位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进而为国内高校的学术岗位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发展包括四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19世纪受德国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资助研究的兴起,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多功能大学的广泛成型,第四阶段是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就学术研究的规模而言,美国研究型大学已经无国能及,但其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却常常为学术研究所忽视。中国在致力于将自己的顶尖大学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这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