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提倡学生“写真实的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可学生的作文要么有真实却干巴巴没有一点血肉,要么是假话、空话连篇.在作文中,如何让习作体现“真”,散发真情的魅力?这里我们先看看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左眼瞎、右腿瘸的国王.一天,国王请画家给他画一张像. 第一个画家画了眼瞎腿瘸的国王端坐在宝座上,那国王画得可真是与真人一模一样.国王一看画像大怒:“这是我吗?把画家推出去斩了.”  相似文献   

2.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某低年级教师让全班学生自由画一幅画。下课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交上来的是一张白纸,于是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我画的是牛吃草。”“那么草呢?”“被牛吃完了。”“牛呢?”“牛吃完草走了。”这位学生虽然有恶作剧之嫌,但他的回答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那异于常人的想像和思维。笑话没有下文,也不知文中的那位老师是如何对待这位学生的,但我想,这位学生如果能得以正确的引导,将来成为一位可造之才也未必没有可能。 传统的教学中,具有这种思维的学生却往往因为他们的非传统性,被众多老师视为“…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看了一幅令人深思的漫画。 漫画上是这样的:一个人拿着斧头向森林砍去,却把墙砍了个洞。原来森林早被人们砍光了.人们只好在墙上画森林。  相似文献   

4.
科任老师经常向我反映,说我班的孩子在课堂上随随便便,没有一点规矩,乱得课上不下去。面对这种情况,我也无可奈何,累得心力憔悴也没有效果。无意间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愉快地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却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老师的名字)遗像”四个大字。看来,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了,但只见这位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当他从学生的表情上认定画像是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一个“遗”字。“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课始,老师让孩子们在黑板上随意画一位小朋友的脸。孩子们兴致很高,都挤着上前画,一会儿,黑板上已画满了圆溜溜的脑袋。老师首先鼓励大家:“刚才同学们画了许多小朋友的脸,瞧,表情还特别有趣!”孩子们很高兴。“可是小朋友的脸是不是都长得这么圆?”“不是。”孩子们摇摇头,低声回答。“那么我们就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着带来的镜子仔细地看了起来,老师抓紧时间在黑板上贴了张脸型示意图。“请大家看黑板上的脸型,上面有没有你的脸的样子?谁胆子大,到前面认一认。”王明走到尖脸型旁一站,嘿,也是尖脸…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各学科的课堂中,并不缺乏“游戏”的身影,在低年级的课堂中还会经常“游戏”。但下面两则模式几乎相同的游戏化教学案例,效果却截然相反。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在教学“练习·成语”。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头像,大嘴里都画满牙齿,一个是小平头,代表男生,另一个扎小辫子,代表女生。学生出于好奇安静了下来。教师说“:下面进行第一轮‘把成语补充完整’的竞赛。如果男生首先把成语补充完整,就把女生的牙齿画掉一颗,反之则把男生的牙齿画掉一颗,如果没有牙齿就输了,大家同意吗?“”同意!”同样的规则下,又进行了根据情境说成语、连成语编故…  相似文献   

7.
疑邻盗斧     
我的斧头不见了,难道是邻居偷去的?他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这天,农夫上山去砍柴。咦,这不是我那把遗失的斧头吗?55疑邻盗斧:对人或事胡乱猜疑,不注重事实。原来是我自己不小心失落在这儿的,嘻嘻。嗯,看上去他走路已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啦。他的脸色表情、谈吐……统统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啦。没有根据的胡乱猜疑,会对问题造成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是呀,看来无端乱猜疑是不好的!疑邻盗斧@张帆 @亦琦~~  相似文献   

8.
做编辑工作的常常会在来稿的附言中,看到“望斧正”或“祈斧正”一类的谦词,“斧正”者,即用斧头砍削改正也。那么何以修改文章要用斧头砍削来比喻呢?“斧正”一词是从成语“运斤成风”转化而来的。《庄子·徐无鬼》载:从前一楚国人,在粉刷墙壁时,不留心将一点灰浆沾在了鼻尖上。那灰浆薄得象蝇翅一样,但那人却要一个匠工用斧头给他削掉。匠工二话不说,便运斤(斤即斧)成风。楚人面无惧色,直立待削,匠工竟一下子将那点灰浆削得干干净净,并无伤鼻。于是,后人便用“运斤成风”形容技艺高超。  相似文献   

9.
标准答案     
有一天,我考朋友一个脑筋急转弯题。我问: “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朋友顿了顿问: “当时天黑了吗?”我说:“没有天黑。”朋友回答说: “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朋友说得有点道理,但我摇头说不。“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朋友接着问。我有点不懂,问: “这有什么关系?”“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相似文献   

10.
一个青年向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功夫,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门采尔风趣地说:“请倒过来试试吧。要是花一年功夫画它,那么只有一天就准能卖掉了。”门采尔用机智幽默的话语告诫那位年轻人:通向成功是不存在捷径  相似文献   

11.
画脸     
孩子们对美术课特别感兴趣,我一进门就被围住了:“今天画什么 ?”我不作回答,而是让他们到黑板上随意画一些小朋友的脸。孩子们兴致很高,都挤着上前画。上课铃响了,黑板上已画满了圆溜溜的脑袋。  我首先鼓励大家:“刚才同学们画了许多小朋友的脸,瞧,表情还特别有趣 !”  孩子们很高兴。  “可是小朋友的脸是不是都长得这么圆 ?”  “不是。”孩子们摇摇头。  “那么我们就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是什么样子的 ?”  孩子们对着带来的镜子仔细地看了起来。我抓紧时间在黑板上贴了几张脸型示意图。 (如图 ) “请大家看…  相似文献   

12.
从小到大,一直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答案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地变化。而今,自问时,却茫然了——我,到底想要什么?一些大思想家、哲学家说:“要不虚度此生。”那怎样才能不虚度此生?不虚度此生的定义是什么?我应当怎样确立目标?我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一个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更迷惑了。于是,我向长辈请教。他们说:“你不用想那么多,现在你只有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然后呢?”我又问道。“什么然后?”大人一脸惊讶。“然后,然后就结婚生孩子。”“那然后的然后呢?”我追问道。“怎么那么多然后?然后…  相似文献   

13.
美有许多种,美的意义也很广泛。美需要人们用眼、用心去发现。 空百也是一种美。空白是什么,那是没有定义的。 空白有多大,那是无边无沿的,任你想象的。 “那么空白的美在哪里?”也许你会问。 记得有一则笑话,在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们画画。其中有一个交上了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色彩,老师问为什么不画,他却说画了,而且画得不少,然后便向老师介绍了内容:画上是一片草地,后来,来了一匹马,马儿吃光了草便离开了。  相似文献   

14.
许丽 《天津教育》2004,(5):28-28
有两位年轻的女教师愉快地走进各自的教室。A教师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A教师的名字)遗像”四个大字;B教师发现教室的一面墙被涂成了黑色。看起来,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这两间教室了,可结果却完全出乎我们的想像。A教师面带笑容地对着画像端详了片刻之后,转脸环视全班学生,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知道是什么字呢?”当她从学生们的表情中读出画像是王小虎的“杰作”之后,便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一个‘遗’字。”“为什么呢?”A教师追问。“因为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  相似文献   

15.
画龙点睛     
提到“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先给大家讲讲它的出处。古代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地方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旁边一个人问:“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回答:“点上眼睛,龙会飞走的。”众  相似文献   

16.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7.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  相似文献   

18.
“太阳一定是圆的吗?”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堂课时,我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全教室的学生愕然了:太阳当然是圆的,它不是就挂在天上吗?看到学生这样一副表情,我笑了。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再给它添了像花辦一样的光芒。学生看呆了,太阳怎么会是一朵花呢?这时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变形画。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发挥了想像。“老师,太阳还可以是葫芦形的。”“还可以给太阳画上眼睛,长上脚。”“我想长上翅膀飞到太阳身边去”……学生的话鼓舞了我,让我在变形画方面进一步研究:变形画可以促使眼睛进行观察,因为要看清楚是什么图形怎  相似文献   

19.
“减轻学生负担”是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但是如何“减负”.却是众说纷纭.没有给“减负”一个实质性的界定.广大教师也十分茫然.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作一点机械的“减负”.这样不仅学生的负担不能真正地减下来.而且教学的效率也不会真正得到提高。所以有些卓见者就提出了“科学负担”或“减负增效”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科学减负”?  相似文献   

20.
吴莉菊 《山东教育》2003,(18):31-31
“留白”是山水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画山水时留一些空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像余地,从而达到一种“此处无景胜有景”的效果。如一次老舍先生给齐白石出了一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目,请他老人家依题作画。白石老人只以极简括的笔墨勾出山溪和顺溪水游出的一群小蝌蚪,却没有画出青蛙。蛙在何处?这就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应用“留白”艺术?如何借助“留白”艺术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孔之见:1.借助“思维留白”,激发创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