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在拓宽未成年人的知识面、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部分未成年人长时间、无节制地“泡”在网络“聊天室”中,热衷、沉湎于谈情说爱、眉来眼去 (网络表情符号 )、卿卿我我。“网恋”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对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造成未成年人“网恋”的原因   社会原因:   社会宣传媒体盲目介绍网络爱情的神秘性和浪漫性 (像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随飞舞》,美国电影《电子情书》等 …  相似文献   

2.
《青年教师》2009,(10):2-3
近日,黑龙江省人大通过了《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该条例将制止早恋行为列入家庭保护内容,规定父母或者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早恋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制止和矫正。该法规的出台引发了关于“早恋”的新一轮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确估价我国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深入分析导致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通过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结构,改善家庭德育的思想方法,优化社会德育的网络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从而增强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人性犯罪一直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8%以上。且犯罪原因如出一辙,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媒介色情的诱导。媒介色情对未成年人的腐蚀后果还表现为其他种种不良社会现象:为在校中学生早恋推波助澜,促使未成年人形成错位的性爱观,等等。媒介色情与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断送了多少未成年人的花季少年。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心的人都在呼吁——  相似文献   

5.
等待美丽     
目前高中生中早恋现象严重,因早恋而荒废学业或过早发生性行为的个案屡出。对高中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其实,早恋反映了未成年人青春期的荫动,并不代表堕落与罪恶,关键在于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帮助未成年人认清自己的情感与生活,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从而顺利走过懵懂的青春期,开始自己真正的爱情与生活。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次“等待美丽”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6.
赵泽碧 《继续教育研究》2006,(1):176-176,F0003
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酿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直面网络、拒绝诱惑、迎接挑战”的对策思考,以期能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空间提供一片圣洁的蓝天。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早恋”的产生原因及青春期性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恋” ,即过早的恋爱 ,是一种不适时的失控行为 ,是文明社会和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 ,也是社会、学校、家庭不能接受的。目前 ,青少年学生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较上世纪中后期普遍。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成长历来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 ,探究青少年“早恋”产生原因 ,怎样预防、制止“早恋”及青春期性教育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青少年学生“早恋”的产生原因(一 )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冲突大家知道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而心理发展又必须以生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青春…  相似文献   

8.
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多种,但其中网络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体,网络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要兴利除弊,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首先,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坐标系”,为未成年人成长筑起思想大堤;其次,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建立防范机制;再次,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的素质,增强网络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9.
成云 《中学生博览》2023,(36):14-15
<正>在不少德育工作者眼里,中学生“早恋”是了不得的大事,因为“早恋”会影响班风学风校风,会导致学习分心,会影响学生的未来,还可能导致学生偷食“禁果”进而带来一系列麻烦……一旦发现学生“早恋”,部分德育工作者如临大敌,容易走入主观臆断、简单粗暴处理等误区。为了更为合理地引导和教育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德育工作者有必要觉察这些误区及其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尽管我国正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能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原则性规定,许多制度需要具体细化。我国亟须加快制定《未成年入网络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在参加“播撒绿色的希望拥抱网络的春天——净化青少年社会文化环境社区行”活动时表示,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她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制定《未成年入网络保护法》的提案。  相似文献   

11.
董长茂 《湖北教育》2005,(12):25-25
11月中旬,兴山一中家长委员会举办首届未成年人德育研讨会。 研讨会就新时期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不健康因素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如何进一步加强家校教育结合等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研讨会上,大家还共同寻找应对迷恋网吧、厌学、早恋等问题的对策,逐步达成教育策略上的共识,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形成了教育合力。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似乎很有主见,但其思想又很幼稚,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片面、偏激,以偏概全;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讲究享受舒适的生活,在消费上攀比;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一旦学习成绩不佳,缺乏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逃避困难,缺乏意志力;存在以上网、打架、早恋为代表的严重的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此。家长无法、学校无奈、社会抱怨。如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校在工作实践中,针对上述问题,坚持培训提高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以班主任队伍为基础的“学生惜时、感恩、自信、勤奋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文化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发出《关于深入推进“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有效预防和戒除未成年人网瘾,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创建绿色网络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提起“早恋”这个词,广大的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无不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有人甚至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都存在“早恋”现象。可是对于什么是“早恋”这个根本性问题,绝大多数人似乎觉得它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在大部分关于“早恋”的文章中,根本就不提什么是“早恋”,就算有极少数对“早恋”进行界定的,也各说各话,互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因此,对“早恋”这一熟悉却又很陌生的概念做一番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澄清各种有关早恋的观点,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早恋。一、“早恋”是一个本土概念在欧美国家,强调个性和尊重个人权力,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15.
学生“早恋”现象在职业技术院校中较为普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者对学生“早恋”现象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校和家长多方面力量,进行系统的深刻的教育,把学生的精力、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相似文献   

16.
等待美丽     
目前高中生中早恋现象严重,因早恋而荒废学业或过早发生性行为的个案屡出.对高中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其实,早恋反映了未成年人青春期的萌动,并不代表堕落与罪恶,关键在于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帮助未成年人认清自己的情感与生活,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从而顺利走过懵懂的青春期,开始自己真正的爱情与生活.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次"等待美丽"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阳  李为  孙林元 《考试周刊》2009,(45):208-209
传统社会对“早恋”有着诸多不恰当的认识和偏见,而家长、老师不恰当的处理方式、社会媒体不良的引导都进一步加剧了“早恋恶果”的产生。面对“早恋恶果”,本文认为,我们更应该从正面去面对它,并采用正确科学的态度来引导青少年,由此避免“恶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卫如 《江西教育》2005,(3):14-16
5岁的孩子脱光衣服抱一起;12岁的小学生怀孕流产;15岁的中学生书包里放避孕套……这样的事情一件两件是新鲜。而当少女怀孕的发生率以每年6.8%的增幅递增,在全国每年100多万例的人工流产总数中,未成年人占到了其中的1/4而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时,“未成年人性教育”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了。学校性教育遭遇三大尴尬在我国,几千年礼教文化的禁锢,“性”总是让人难以启齿。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由“性”带来的问题逐步摆到人们的面前,性病、艾滋病肆虐,青少年早恋,未婚先孕,婚前性行为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表明,在未成年人中间…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剖析及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早恋”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单纯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相反有时会使问题趋于复杂化。在这个问题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下面我就几个相关问题谈点具体看法。一、“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理和心理原  相似文献   

20.
学生自我伤害事件的出现势必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课题组通过全面深入调研,理清C市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我伤害”情况现状,分析导致“自我伤害”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加强和推进J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的师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编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生命安全防护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