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前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过程三个向度上都偏离了本真的道德教育因而成为“不道德的道德教育”。“素质关怀”下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取向上以道德高尚的人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注重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过程向度上注重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  相似文献   

3.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人类一切德行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关怀之心。道德既包括推已及人,也包括推人及物,不仅调整人际关系,也调整生态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不仅有“仁爱人”、“同情弱”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能力和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怀开始,培养人们的“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大自然的生物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它们没有也不需要道德。而人乃万物之灵,“灵”在哪里?恰恰就在于其独具的人文力量,尤其是在于其践履的道德智慧。智慧从何而来?来自人与人之交往互动所凝成的真知、善道和美感等经验结晶。  相似文献   

6.
肖川 《中小学管理》2002,(12):41-42
  相似文献   

7.
8.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折射出道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人文关怀的视阈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探讨,能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成为各国一致关注的焦点命题。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炙手可热的德育建设并没有破解令人担忧的道德危机道德恐慌,青少年弱道德、不道德甚至道德败坏现象依然严重。在对症结的追问和反思中,道德教育的被现象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当前,德育领域存在四种被现象:远离生活和实践,被知识化的道德教育;行走在真实和迷惘之间,被悬置的道德教育;无法逾越的道德标杆,被至善的道德教育;忽视道德主体的生命存在,被教育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年的真谛,但如今的儿童却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无情地被压制了太多的兴趣,剥夺了太多选择的自由。故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是如何还孩子一个自由快乐、诗意、本真的童年?如何“保卫童年”?真实而触摸的数据呈现出令人震憾的实然图景:自由缺席,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失真,生命淡漠,情感缺失,“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正按照成人的逻辑在特定的轨道上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艰难地“跋涉”。  相似文献   

11.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年的真谛,但如今的儿童却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无情地被压制了太多的兴趣,剥夺了太多选择的自由。故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是如何还孩子一个自由快乐、诗意、本真的童年?如何"保卫童年"?真实而触摸的数据呈现出令人震憾的实然图景:自由缺席,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  相似文献   

12.
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素质教育只是从单一素质目标的应试教育转向了全面素质目标的应试教育,素质关怀淹没了对教育自身的关怀。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素质关怀不能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应试教育的背景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功利教育,这种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生命的全面关照。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向在于从教育的外在指向转向教育自身,转向教育中真实而整体的人。素质关怀应转向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13.
吴学安 《成才之路》2009,(14):I0007-I0007
日前,湖北省教育厅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湖北省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弃考学生中,除了少数参军、出国留学外,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此前,3月份爆出重庆上万名应届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消息,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怀伦理学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伦理学中的重要流派。美国著名教育家、美国国家教育学会前会长内尔·诺丁斯在关怀伦理学基础上,发展出以关心为核心的关怀伦理思想,该思想对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内尔·诺丁斯认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必须要以关怀为基石,积极在学校开展关怀式主题教育活动。她提出了四种培养学生关怀能力的基本方法,即榜样、对话、实践及认可。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思想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这种道德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视角。文章首先阐述关怀学派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观点,并对其历史地位、贡献和局限性进行评价,以期对我国道德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学会关心在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背景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主题,为世界所共同关注,这就要求研究者能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展开道德教育的性别研究,这既是研究的种新趋势、新探索,更是德育改革创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面对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以往传统的灌输、压制使他们顺从的道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失去了可能性.由于道德本身蕴涵着人性关怀,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弘扬人性.道德教育注重人性关怀,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本质问题.只有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凸现人性关怀的情意,才会使道德教育呈现人性美、展示人性美、弘扬人性美,才能使道德教育从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和空洞的道德劝导上升到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18.
传统价值及生活方式在社会变革及价值颠覆的今天必然带来道德的困惑,而“师道精神”的流失及高调的内容无助于德育效果的实现,“应试教育”又从内在心理机制制约了学生“利他”动机及社会对学生品质的关注,同时复杂的社会现实也以生动直观的形式考验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因此,德育是艰难的,有缺陷的,更是必须在困境中坚持并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元社会的要求理性地反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之根本原因,即在于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形式等等均滞后于社会及人的发展,与新时期要求教育对人的个性成长及人性唤醒倍加关注的趋向相背离。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及人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道德教育的转型,重新构建新型道德教育体系,是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