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俊良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12)
纵览近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语文界在对待训练问题上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从以前的积极倡导到现在的有意淡化。此种做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一、训练是语文教育的经脉有学者认为:“语文学科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应用学科,是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本领的应用学科,为了达到应用,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训练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韦志成《作文教学论》第67页,广西教育出版社)此话不无道理。从课程观看,语文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而完成的,只有通过严格、恰当的训练,才能最终体现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2.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却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为如此,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改革由“知识”向“能力”、“育才”向“育人”转变,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语文朗读录像带、录音带也充斥课堂教学,朗读录音带代替了教师的原声,学生变成了“听带”的观众,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读”似乎从此销声匿迹了。但我认为这样做有失偏颇,语文朗读千万不能丢。一、老师的范读不能丢范读指老师给学生做的示范朗读,它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朗读带不能代替的。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饱含感情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 相似文献
4.
王海生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0):36-36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行为,最终实现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了,情感态度变得真挚了,价值观明确了。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过程与方法。尽管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的,但是过程与方法是达成另两个目标的基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5.
7.
8.
9.
10.
肖前刚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93,(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那么,职工教育工作就要突出重点,摆正自己的位置。目前,有一种时髦的观念,似乎改革开放就是“捞票子,铺摊子,盖房子,配车子”、甚至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而“三光荣教育”、“艰苦奋斗”、“爱队如家”这些光荣 相似文献
11.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的重要。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会到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李文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06,(5)
语文能力是个体运用祖国文字,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直接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线。其中语感教学是关键,也是近年来语文教改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东敏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3,(7):45-47
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过于强调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训练这一核心内容,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教师可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这三个维度入手,渗透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5.
一、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最有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的。因为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与智力的五个要素(一般指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密切相关。发展学生的智力,首先是发展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过去,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是只注意发展抽象思 相似文献
16.
复述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作用。语教学中的复述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说话能力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影响,学生在说话时不知所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写好的文章要通过读来修改一番,或增或删,变“拗口”为“顺口”。“拗口”和“顺口”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通顺与否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哪里“拗口”,哪里“顺口”,鲁迅先生不是通过逻辑分析,而是靠在读中的感觉(即“觉得”)来发现的。这种感觉,我们通常叫做语感。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一般也是靠语感的。一个人如果语感很敏锐,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9.
20.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朗读的功能,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不亚于文字作品本身。一、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在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提高语感能力。请看《琐忆》一文中的一段:“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