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最近听了几节校级课,感触颇多.虽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大潮汹涌,气势波澜壮阔,并且形态变化万千,但我们真正的课堂却还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而上课.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满堂牵的状况依然存在.许多教师还是为"上课"而上课.笔者认为,数学课距建构有生命的教学至少还有以下的"三步"之遥: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就是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教师一按“电钮”问,学生立刻举手成林,不加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有一…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填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思维得不到扩展,想象力严重扼杀的现象,在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应该转变思路。四年前,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填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思维得不到扩展,想象力严重扼杀的现象,在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应该转变思路。四年前,  相似文献   

6.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往往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8.
一、“整体诵究” :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几十年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及“满堂绕”的现象还较普遍的存在 ,课堂仍然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在师生关系上依旧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 ,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 ,无视学生个人的主观感悟 ,否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一味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强调知识传授 ,追求唯一答案。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课堂教学的部分改革也仅仅限于教师教法的研究 ,只重视教师怎样教 ,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10.
“满堂灌”之弊端是世人皆知的,但时下却有一种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的倾向。所谓“满堂问”,就是一堂课一直问下去,以问的形式,把知识间接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满堂问”与“满堂灌”一样,效果都不是理想的。也就是说,二者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就是“满堂问”的根本弊端所在,克服“满堂问”的倾向也要从解决这个根本弊端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和明确的提问目的。  相似文献   

11.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摒弃“满堂灌”,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12.
实施新课改以来",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多了。不少老师对后者持不同看法。那么",满堂问"到底好不好呢?有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在集中交流时,我指出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问得太多"。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说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只能从表面现象去说一些皮毛的话,并不能给出良方。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满堂问"进行指责,而"满堂问"依然大量存在呢?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可是,教师问学生答,"满堂问"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概念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思维教学和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施咏梅 《考试周刊》2008,(49):110-111
一、引言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模式中,"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道路是“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许多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死记硬背、反复模仿中消蚀殆尽。而现代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以来,"满堂灌"被大家摒弃之后,随着对对话教学的提倡,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满堂问"的现象。事实上",满堂问"之所以依然大量存在,说明大家针对"满堂问"仅仅是指责有余,所给出的方法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暑假里,我集中看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进行了"问"  相似文献   

17.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教学也是一样。回顾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说”,总给教师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陈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满堂问"只能扼杀学生的自学能力,抑制学生的创造才能。因为"满堂灌"和"满堂问"不是有效点拨,既没有进行学法指导,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改革步伐,构建了"三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框架,为这个课堂流程注入更多理念、构建更多课堂教学文化,形成集知识、能力、品行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特色课堂。  相似文献   

19.
崔益林 《学语文》2011,(2):67-68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举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