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就想为初中生朋友写点东西,但一直因为事多而未能如愿。适逢《初中生世界》创刊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决定以“智慧人生”为主题,写一组小文。或许是经典故事,或许是一段经历,或许是一点感悟,藉此与初中生朋友共享。“智慧”与“人生”本不是一回事。但我总以为,智慧的人生才是形而上的人生;人生有了智慧,如同鸟儿有了双翅,就不愁不能壮志凌云、一飞冲天。智慧是什么?智慧在哪里?人生需要哪些智慧?要想知道的话,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意志实可称得上是智慧之邦了。几百年来,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海涅、尼采等一个个不朽的名字在德意志文化史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他们一个个潇潇洒洒以各自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最近,我拜读了由歌德的崇拜者兼助手艾克曼编写的《歌德谈话录》,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欧洲文化四大名人”之一、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歌德。  相似文献   

3.
<正>《歌德谈话录》辑录:[德]爱克曼译者:朱光潜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歌德的人格魅力。可以先从歌德与席勒的交往谈起。歌德比席勒年长10岁,而且两人的性格并不相同,席勒重理念、性情偏激、容易冲动,歌德则重感性、性情宽和、行为沉稳。但由于在文学上的志向一致,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在订交的10年里一共通信2000多封。歌德说:"他给我的一些信是我所保存的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二个方面浅谈了歌德的现实主义观点: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要从小处着手.  相似文献   

5.
[作者档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主要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和《西东合集》等都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歌德谈话录》是由艾克曼辑录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思想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世界文学史比作大厦的话,他是其中一根巨大的支柱。他一生著述甚丰,有《歌德全集》143卷传世,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写作过程延续60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冯·白里兴根》、自传《诗与真》等,还有《歌德谈话录》。  相似文献   

7.
贺禹虎同学:你说你是个求知欲极强昀十六、七岁中学生,面对着向你们敞开大门的图书馆,书籍如林的书店,真如面对天方夜谭里的迷宫一样。喜的是可以尽情饱餐人类文化的结晶,惊的是花多眼乱,不知从何处入手。尤其是长篇文学著作,因为它的内涵丰富,人物众多,叙事详赡,深得大部分同学的喜爱,可是卷帙繁多,不能一下子遍读。因此提出读长篇著作该从哪些书入手,阅读的方法如何的问题。这儿想就你们的特点,谈谈长篇文学著作阅读计划和阅读方法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1749年8月28日正午,太阳升到天顶,把光芒投给一个刚刚降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孩子,因为他日后将成为耀眼的艺术巨匠,名字将传遍整个世界,这个孩子就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相似文献   

9.
德国诗人歌德的一生(1749.8.28-1823.3.22)横跨18、19两个世纪,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相比,他比席勒丰富、他比拜伦深沉,况且他又是那样地长寿,  相似文献   

10.
佛祖说:"人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作文选材也是如此。本文就记叙文的选材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走近大师《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文艺学徒兼私人秘书爱克曼出于“固有的一种自然冲动”而记录下来的。爱克曼(1792—1854)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和汉堡之间的荒原上一个贫农家庭。1821年进格廷根大学学法律。离开大学后,他写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诗论向歌德请教,并于1823年夏到魏玛拜访歌德。1823年到1832年这9年间,他经常到歌德家请教。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就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两部,大受欢迎,后又补编了第三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庞杂太深奥了。他有着天神一般威…  相似文献   

12.
杨向军 《学语文》2003,(1):22-22
目前全国中学语文教材还没有选入歌德的作品,但鉴于歌德作品的崇高价值及其在中学生中产生的广泛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已把《歌德谈话录》列为中学生课外读物丛书出版。《歌德谈话录》原书约有四十余万字,被尼采评为“德国最佳作品”,在世界上已流行两个多世纪,传遍世界各文明国家。这部著作由歌德的私人秘书爱克曼辑录,以优美轻灵的文字记录了歌德1823年6月10日至1832年3月22日这九年间的谈话和生活,内  相似文献   

13.
《二虎子》这篇独立阅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二虎子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党的干部老王脱险的故事,赞扬了二虎子机智、勇敢的精神,歌颂了抗日根据地鱼水般的干群关系,故事情节集中,气氛紧张,描述具体生动,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课文。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一、默读课文,查字典,认识、抄写生字词。这一步,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二、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弄清这个故事的层次:第一层,叙述区干部老王住在二  相似文献   

14.
一座座遗迹,一片片废墟,在它们所处的位置静静地伫立了百年,甚或千年,只为等待一个人的到访。终于,有一天,这个人不远千里万里地来了,风尘仆仆的他,顾不上拍一拍衣间灰土,也顾不上呷一口茶、喘一口气,就在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胡乔木同志100周年诞辰。邯郸学院副院长鲁书月教授撰写的《胡乔木对中共重大政治理论的晚年思考》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恰逢其时。如果从英国人司徒华(R.Stewart)在《共产主义评论》(Comminist Review)1951年12月号上用发表的《评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算起,到现在胡乔木研究已经60多年。60年以来,无论是在党  相似文献   

16.
歌德和袁枚分别作为德国和中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文论思想有一致之处.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文论思想又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性.以<歌德谈话录>和<随园诗话>为中心,比较分析两人关于创作题材论和文学风格论,可以看到两人文论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后,自然在人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迹以及人将印迹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活动后,就容易对自然产生一种向往。歌德多次谈到文艺既要合乎自然,更要超越自然,其创造出的“第二自然”要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在歌德看来,要达到自然本身的素朴状态、事物发展的平和状态与个人生存的自适状态,文艺创作还需合乎真实人性,表现健全道德,展示伟大人格以及倚赖先验思维。  相似文献   

19.
切入点是撬起语文教学无穷魅力的杠杆,切入点是统帅课堂教学过程的纲领。有的放矢,才能纲举而目张,势如破竹!其中的的就是课文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有利于提供和调控学生思考方向,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要选择最佳切入点,给学生搭建阶梯,有利于学生顺利理解课文。本文从课文的题目、中心句或关键句、重难点、疑难处、创设情境和作家的写作风格七方面入手,浅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取。  相似文献   

20.
陈欢 《语文学习》2010,(9):28-30
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下简称《清》)情节跌宕.人物形象生动,主旨深刻且语言简练自然.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如何就教学内容作出选择?考虑再三后,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小说技巧和读者情感。从教学效果看.选择这两个角度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