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极图揭示了情的运化关系,无极有情生太极,太极一动分阴阳,太极阴阳的运化调和动与静,主动者为阳,以天为代表,主静者为阴,以地为代表。天地本是情中生,精中阴阳又化形,天地在相合相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元极图中阴中阳,阳中阴所形的皇极。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并列三才,与天地万物皆有一定相互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情”、,这种“情”通过不断运炼的发展,就会达到天地之情。  相似文献   

2.
元极图以太极阴阳学说为基础,其核心是由太极图中“阳中阴、阴中阳”极化合和而成的皇极,由此解决了“二生三、三为何”的问题,突出了天地万物生化返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罗建强  姜平静 《软科学》2020,34(1):38-43
鉴于产品的专有性及制造过程的刚性,与服务的无形性及提供过程的柔性,分别将产品归属于阳、服务归属于阴,基于阴阳平衡视角,以好孩子婴儿车为研究对象,解析其混合产品的生成过程。研究发现:从静态角度,面向客户问题解决的混合产品生成过程是属阳的产品与属阴的服务达到平衡的过程;从动态角度,制造业服务化是扩张与丰富服务阴,夯实和精炼制造阳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小辞典     
阴阳:中医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体在内,都有阴阳两面,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人体则以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中医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正常活动。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因此,必须保持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以此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类基础物质。这五种物质不仅各有特性,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古人以五行来说明事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以《周易》太极的观念探讨研究整数的阴与阳,有与无,个别与一般的内在联系,彰显太极数的概念,以太极数卦模型作出天地和合乾坤度显图式,把Goldbach猜想命题直接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 对。太阳,大阴。——《三十六计·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作为采历代兵家之诡道,集兵家诡谲之谋的兵书,虽然讲的是兵法中的计谋和策略,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六六三十六,每计都渗透了古朴的阴阳哲学,用阴阳燮理推演着刚柔、奇正、虚实、攻防、主客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其中,首计“瞒天过海”独树一帜,假阴阳学说科学、系统地阐释了公开军事情报思想。时至今日,这种朴素的公开军事情报思想仍生机盎然,不失其具体指导意义。现就此试作以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易学自然观对佛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和本质性的,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一阴一阳可谓道矣。易学天道自然观直接形成了佛学思维模式的支撑框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因修行积善而可得的“二十八种利益”之内在逻辑链条就是以本心阴阳结构在修行积善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流变而展开的。通过“二十八种利益”的逻辑展示,说明了佛学借地藏菩萨之名来阐释的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这种自然法则本身实质上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亦即可说地藏之神力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8.
元极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全息元性质的自组织系统。无极是整体高度平衡有序的混沌态。由阴阳两仪到太极离稳态,乃至皇极的形成,是通过动静有涨落而逐级远离无极平衡态的不为有序过程。对称破缺对称性逐渐降低、突发与逐级分叉、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竞争协同、循环与耗散结构、超循环以及会聚在元极图演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易经》把世界的形成归结为“阴阳”,认为阴阳二气演化并操纵着世间万物。这个远古的理论当然只是我们祖先的想象,不过却和当今的粒子研究有一点契合。如果我们把组成我们的物质看成“阳”的话,那么反物质就可以称作“阴”了。理论上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称的,有组成世界的物质,就有与之相反的反物质存在。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应该产生出同等量的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今天,反物质只能在宇宙射线和质子加速器中才能找到。那么那些反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了解释反物质稀缺之谜,科学家提出了几个假说。反物质…  相似文献   

10.
文摘     
正戴戒指为何有男左女右的讲究我国自古以来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男左女右"的习俗源于我国的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万物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在传统上一般将大、长、上、左视为阳,而将小、短、下、右视为阴。男子体强性刚,属阳于左;女子体小性柔,属阴于右。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自伏羲,神农,黄帝以及孔子,老子的思想中,贯穿着“中和”之理,元极图皇极的确立,是中和思想的精髓,包含了阳中阴,阴中阳的相交化合和真阴真阳的互根生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12.
于声 《今日科苑》2010,(11):50-53
高手布局,波澜不惊。 以“站桩”始,以“太极矩阵”终,民营企业生命成长的脉络渐次可循,再次焕发出青春,谁能指认出“站桩”包涵的真正含义?谁能明白“浮球矩阵”的韵律与“太极少女”的舞步之间反映的生命光辉?一个很足够的理由,不仅是王潮歌、樊跃,更是——  相似文献   

13.
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日为阳,夜为阴……。六十亿年的风风雨雨,阴、阳变化,产生了万物生灵。类人猿生存进化为直立行走,用手劳动,有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类。人类的阴、阳变化,完全和大自然的阴、阳变化一致,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人类阴、阳变化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重力作用的变化,引起了一些单纯用药物很难彻底治愈的疾病,研究重力作用,攻克癌症、艾滋病等顽症,使人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4.
<正>失眠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多见。据笔者观察,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早醒、不易入睡、多梦或浅睡眠,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一、经典著作对失眠的描述以及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学对失眠的记载,较早的有《难经》中提到的“不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提到的“不卧”、《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伤寒论》中提到的“不得眠”“卧起不安”等。目前,认为《外台秘要》是最早出现“失眠”描述的医书之一。《黄帝内经》确立的“阳不入阴”理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景岳全书》认为该病病机与“邪正”相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阳虚失眠辨     
睡眠和觉醒是人和高等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普遍生理现象,二者随昼夜的节律而交替出现。祖国医学认为,睡眠和觉醒是生理活动,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灵枢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盛,而阳气尽,则寤矣”;是人体气血运行和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与夜,……。”《灵枢卫气篇》说:“阳气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说夜间卫气以肾、心、肺、肝、脾、五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易经》把世界的形成归结为“阴阳”,认为阴阳二气演化并操纵着世间万物。这个远古的理论当然只是我们祖先的想像,不过却和当今的粒子物理研究有一点契合,如果我们把组成我们的物质看作“阳”的话,那么反物质就可以称作“阴”了。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一个电子运动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即狄拉克方程。根据这个方程,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宇宙里应该存在带正电的电子,也就是所谓的正电子。四年之后,美国科学家安德森竟然真的在实验室中发现了这种特殊的粒子。与司空见惯的电子相比,这种粒子的质量和带电量没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7.
生命何时出现“雌雄之分”?我国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昀,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从微观形态比较的角度明确提出:生命最迟在6亿年前就出现了性别分化,即“雌雄之分”。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一种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促进作用的方法,运用类比法,结合元极图分析了安全生产与事故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无极对应生产过程,阴,阳分别对应事故隐患,安全措施,阳中阴,阴中阳分别对应安全,事故,皇极对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协调两对矛盾向“和”的方向转化。再结合元极学“和”理论进一步分析,要达到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和”,首先应认识并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才能走顺应规律的“和”之路,此为“无有  相似文献   

19.
据《周易》记载:太极和太极图出自圣人伏羲氏之手。我们也许对其蕴含的深奥玄机不能完全参悟,但你定会被它完美的形状深深地折服,因为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完美的图形了。它完美的圆圈里匀称的阴阳两极,以及两极上点缀着的神秘的“鱼眼”,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有人把它的阴阳两极比喻为天和地,有人比喻为日和月,有人比喻成世间的男女……我认为,其实和地球上许多的未解之谜一样,太极图也许是远古的智慧生物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它更是我们宇宙起源和发展的浓缩图。太极图外面的大圆圈是整个“大宇宙”,在这个“大宇宙”里,包含有或许不止一个与我们…  相似文献   

20.
嵇艺 《科学生活》2024,(1):56-57
<正>立冬代表着冬季正式来临,同时各类疾病也进入高发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论断,点明了冬季治病养生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中医养生疗法在冬季防治疾病呢?冬至为阳气升发之时,是“夏病冬治、冬病冬防”的重要防治时机。而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使药物随经络循经到达周身血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由此配以辛温通络之药制成三九贴可温经通脉、祛寒化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