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2.
庄子《逍遥游》中有语:"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那么,"数数然也"怎么读?它又是什么含义?新课标人教版必修5"数数然"解释为:拼命地追求的样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鹏之徙于南冥》中解释为:数数然,犹"汲汲然",迫切的样子。读"shuo shuo"。"数"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实词,古代汉语和现  相似文献   

3.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等级。在我看来,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有清晰的  相似文献   

5.
肖川 《中国德育》2013,(2):65-66
对于有生命境界的人来说,自我评价远比他人评价更重要。要达到庄子所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当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不过分在乎别人的评价还是可以做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的自我形象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首先,不符合作者表现创作意图的需要。读过的人都知道,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以"迁客骚人"因"淫雨霏霏"……而悲,又因"春和景明"……而乐的"览物之情"来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似文献   

7.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8.
李红 《山东教育》2003,(26):18-18
龙应台先生曾说,现代知识分子比起梁启超他们那一代,论学问,不是相差两倍三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与学问相比,也许人格上的差距更大。在清华大学校门前,树着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的碑文,碑文的最后几句最为动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千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们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脾性气质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一定是独立的。像庄子所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像鲁迅的“不和众嚣”。语文是什么?它实在应该是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初读《逍遥游》我真不知其所云。二读则略有所悟。三读则颇受启发。“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真可谓气势浩大,然而庄子竟莞尔笑之。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誉之境”,庄子曰:“斯已矣。”仍然认为不足为范。“列予御风而行。”修养不可谓不高,但庄子曰:“此犹有所待也。”仍然认为并不值得羡慕。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一种忘形骸、无物我且无所待而能游于无穷的至高境界。我们知道,生命不过是有机质存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九十大寿的时候,用庄子《逍遣游》里的两句话表迭自己悟到的处世道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绝顶聪明的老先生说自己到了九十岁才认识到庄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可见《庄子》思想的博大深逮,也足见《逍遥游》这篇《庄子》的总纲式篇目的巨大影响。今天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入手,来探讨两千多年前的这篇代表了“整个文明的核心”《闻一多语》的著作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对《庄子·德充符》:"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进行分析,考释名物词"翣"。通过从工具书的义项、相似形制名物对比、大小语境等方面切入研究,对"翣"释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少先队小干部》2012,(Z2):34-35
2010年5月1日,举世一目的世博会在上海成功开幕。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园区规划用地5.28平方公里,面积是历届世博会之最。世博园里参展国家和组织多达240多个,到场参观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4.
(五)孔子是以治天下为己任,不以治鲁一国而修身.春秋时期,所以天子失权,诸侯失国,五霸争强,天下大乱,“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究其原因,是从天子到诸候“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昔者“舜有天下”“汤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武丁朝诸候有天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齐恒公霸诸候“一匡天下”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在于“以仁为己任”在于“修文德以来之”在于“其身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日常言说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不管是口头言说还是书面言说,对于漫长而又波澜不惊的教育生活而言,既经济而又不损续航能力的方式是"清鸣"——"清唱"之"清",无需装饰;"鸟鸣"之"鸣",天趣自成。"清鸣"是教师不加粉饰、不挟目的的自如而恣意的表达方式。除了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以外,"清鸣"本身也是一种打捞个人记忆、反刍自身遭际的精  相似文献   

16.
[设计思想] 本文按照笔者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设计. 首先,在教学程序上,以"先生后师"为准则,任何教学环节都让学生先学起来,等每人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验后,教师再顺势而教,以教促学. 其次.在师生定位上,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示;学生的作用是自主学习实践,而不是被指示.  相似文献   

17.
明世宗嘉靖皇帝易怒好杀,是历史上有名的昏暴之君。他的"怒"使明中期"衣冠丧气","百余年治平之业,因以渐替",值得后人引以为鉴。显然,是皇帝这种大权独揽的特殊地位使他可以随意发怒。同时,他个人不以国事为重,而百官与百姓又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认为,是这种有着严重缺陷的政治体制让嘉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奉行顺昌逆亡之策,肆意戮辱不如己意之大臣,以逞其独夫民贼之邪念.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我们在探讨嘉靖之怒及其严重后果时,切不可象传统  相似文献   

18.
<正>一、积累点滴、夯实根基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文意理解的绊脚石,因为文言文只有在看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本。于此,考生平时应该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常见实词94个(总128个),虚词14个(总18个)。如"固",常见意思有: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执,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决,一直,例"蔺相如固止之";本来,例"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等。虚词如"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最 典型的如"马加爵事件",令人触目 惊心;更为普遍的则表现为师生关系 紧张,如有的教师大呼所谓的"问题 学生"或"后进生"为"猪"、"人 渣",或以体罚为法宝,或以心罚为 利器;而学生则暗称老师"X老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语言产生的误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文正是抱着这种态度,用切实体会,为孟子"何必日利"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