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情诱人     
广告作为一种商品经济的产物,仅仅是一种推销手段,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冷冰冰的。但把设计者的感情注入到广告之中、用温馨的语言描绘商品,使广告“软”下来,最易引起消费者的感情共鸣,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港台的一些广告作品,常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感染消费者。在台湾开放台湾人民到大陆探亲之禁以后,许多公司企业借探亲潮兴起之际大做探亲广告,以吸引顾客。有一家台湾兄弟饭店探亲系列广告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年前去台湾做新闻交流,采访了"监察院"院长王建煊.他说台湾媒体过度意识形态化,同样一件事,有些媒体说是黑的,有些则说是白的.他海外有些朋友相隔几年后回到台湾,感觉"日子不能过啊".  相似文献   

3.
李彪  邓福良 《湖北档案》2002,(11):37-38
自古以来,台湾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未忘记祖国统一大业.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即使身患重病,一刻也没忘记台湾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正电视连续剧《原乡》的热播,让我想起那些曾经和仍然生活在"眷村"的台湾朋友们。"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我们一起回大陆。"这是在京投资台商说给我的一首儿歌,据说几十年间流传在台湾岛内。词作者无从考证,但其特征很明显:一是它的时代色彩很浓,估计当年初创是配合国民党的所谓"反攻大陆"而作。能流传日久,或因寄托了去台老兵的思乡之情;二是它的生命很长,伴随着那数以万计的"眷村子弟"长大成人。所谓"眷村子弟",泛指一九四九年前后随国民党去台军中眷属  相似文献   

5.
悠悠边关情     
杨鸿 《军事记者》2009,(7):69-69
在身处繁华都市的人看来。边关是遥远的。但对中央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主任记者张强来说。边关却是一段不了的情。他不仅每年都要多次深入边防一线采访.而且连续13个春节在边防和官兵一起共度。从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深处,到偏僻荒凉的阿拉善大漠戈壁,祖国北疆的8000里边防线上,处处都有他采访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台湾民报>①是日据时期台湾的一份重要的华文报纸.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台湾民报>作为台湾人民唯一的自办报刊,一直坚持不懈地为反对日本同化做着艰苦的斗争,为台海两岸交流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国近代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去年5月17日,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和报社的另外一位同仁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这也是祖国大陆报纸类媒体的记者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的宝岛台湾就开始有了人民日报记者忙碌的身影。光阴荏苒,转眼人民日报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已届周年。尽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在台湾“驻点采访”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分享。头脑要冷静迫于岛内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经过两岸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台湾当局于2000年11月10日宣布开放大陆记者以轮替方式赴台“…  相似文献   

8.
阿里山情     
去年六月,应台湾朋友的盛情安排,游览了神往已久的阿里山.  相似文献   

9.
万霞 《视听界》2011,(2):64-67
从事港澳台新闻的编辑工作已有多年时间,特别是莫拉克台风袭击台湾期间,我正在台湾随团采访,有机会与岛内同行合作,让我对台湾媒体和记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大陆记者组团赴台湾采访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大陆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3日乘飞机离开北京赴台湾采访,5日抵台,在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进行为期7天的参观采访活动,采访了33个机构和个人。张学良先生等知名人士接受了大陆记者的采访。这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12.
有一期《艺术人生》节目,采访台湾民谣歌手王梦麟。王梦麟创作了很多优秀民谣,其中一首《雨中即景》唱红了中国。访谈中朱军的表现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由于王梦麟也是台湾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所以台上少不了一番“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13.
情系雁翎队     
《雁翎队》这篇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采写的,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距今已整整58年了。 1943年的“七·七”前夕,《解放日报》编辑部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周年,曾组织编辑记者采写一批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以鼓舞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当时编辑部派我去中央党校采访,那里正有一些从敌后根据地来的部队干部在集中学习。他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战斗经历,都能讲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找谁好呢?我考虑了很久,决定采访来自冀中的同志。因为1939年我曾随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在那里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那里艰  相似文献   

14.
大概是两三年前吧,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的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采访,遇到了两位港台学者,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香港大学教授赵令扬,一位是台湾知名作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丁善雄.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  相似文献   

16.
大陆记者采访团一行18人应邀赴台湾采访,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一件大事。福建日报记者庄战成出生于台湾省,是地道的台湾人,此次随团出访,自是感慨万千。本期发表庄的《海峡彼岸的同行们》,着重介绍台湾新闻界的情况和两岸同行的亲情。  相似文献   

17.
聚焦台湾     
4月6日,我作为祖国大陆派出的首位轮流驻点摄影记者,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祖国大陆新闻摄影界,特别是对新华社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采访。 同祖同根 血脉相通: 摄影报道的第一主题 赴台之前,找更多考虑的是首次宝岛之行应该拍什么。在学习领会了党和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了解有关台湾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大陆的读者对于吴三连也许并不熟悉,但对他任发行人的《自立晚报》或许不会陌生,因为正是《自立晚报》曾在八年前派记者李永得、徐璐来大陆采访,从而成为38年来首家突破台湾当局“禁令”,对大陆采访的台湾报纸.生于1898年的吴三连早已是台湾报业“元老级”的人物了,早在1932年他就参加创办了台湾《新民  相似文献   

19.
天香,王安忆著,台湾麦田出版社,2011风从海上来,海上一阵阵"天香"。在上海,今年几乎是《天香》年,《收获》一二期连载,《东方早报》打头的采访,《上海文学》第三期的访谈录《访问〈天香〉》,是王安忆与钟红明的对话。4月份,《天香》台湾麦田版甫出,《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一气编发了两篇重量级的书评,王德威的《〈天香〉:王安忆的上海"考古学"》和张新颖的《一物之通处处生机》。  相似文献   

20.
书情书讯     
正自然写作者刘克襄的食物风土记《男人的菜市场》首发本刊讯近日,世纪文景推出一本由台湾自然写作者刘克襄撰写的新书——《男人的菜市场》。光看书名,也许难以猜到书的内容。这是一本关于漫游、品尝、植物谱系、市集生活的书。刘克襄以"自然写作者"的身份漫游在台湾各地的菜市场,观察和捕捉隐藏在一蔬一果一小吃背后的细节。阅读他的文字,能唤醒每个人关于食物与风土的温暖记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市场的走访、食材的意见、时蔬的采风、水果的身世以及小吃的启发。刘克襄写道,"菜市场不只是买卖的所在,也有物产起落的提点。不少食物的内容随着生活形态的转变,合成物、添加物的发达,早已悄然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