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皓 《东南传播》2022,(1):41-43
电影《双子杀手》以数字影像为表现载体,以景观化的塑造策略建构了影片的叙事功能.笔者将以"数字电影"作为理论指导,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依据,通过对身体景观、技术景观、意义景观的数字影像下的三重景观解构,进一步阐述在电影中如何利用技术与观念的双重突破,建立了科幻与现实共存的影像空间.深入探索科幻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媒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生产中,真实的遮蔽和文化主体话语权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在媒介景观的意义生产中,丁村的情形可以带给我们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媒介生产为丁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提供了新的时代语境和话语空间。丁村媒介景观的意义生产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把关人"掌控式和自下而上的"粉丝"群体参与式两大类别,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当代丁村媒介景观的意义生产空间。"粉丝"群体参与式生产的加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也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众生存的持久论争提供了一种立脚之地。  相似文献   

3.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的崛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关系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全新的融合,景观文化的传播必然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景观是各种景观文化的必然追求,数字景观成为景观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数字景观文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对以文化为主或以文化与自然并重的景观而言,不仅要求要以感性为动力、文化为线索来实现数字化,而且在消费观念上也要从以"物"与娱乐的内涵转向以文化、"物"、娱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胡悦 《大观周刊》2012,(7):122-122
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一构成要素,它既是城市生活的空间,人们感知城市的主要场所,又是城市的基本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但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开始凸显出了问题,本文从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出发,分析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6.
依据晚清西文游记,以张家口城市为空间节点,我们重塑蒙古的地缘、城市景观;从中能反映出晚清蒙古社会的真实场景,而且能提炼出西方人对蒙古地缘景观的理解;萃取西方人眼中清代中华帝国边疆城市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陈升福 《大观周刊》2012,(18):136-136
本人针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并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鸟瞰式”的都市媒介景观,这些景观表现为组织化的都市形象宣传片、娱乐化的都市影视意象、平台化的位置景观、个性化的无人机拍摄的短视频,其在视觉思维、视觉内容、视觉角度方面有着独有的特征,蕴含着认识都市空间和当今视觉文化生产的别样价值,成为独有的“鸟瞰式”美学。  相似文献   

9.
南鸯静 《大观周刊》2011,(46):120-120
高校校园景观承载着“环境育人”的重要责任,替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品格和行为。当高校校园植物景观与校园建筑景观、小品景观相交融时,莘莘学子徜徉其中、休憩其间,有助于启迪深思、陶冶情操、开启智慧、抒发情怀、创造进取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地名景观是一种非物质的语言景观,它们有时写在地图上、书上,有时写在路标上,有的甚至只是印在人们的头脑中,虽然它们不一定具有可视的物质形态,但是它们满足景观的空间特征,即指示着地表特定的空间。地名最观的时代性、空间性决定了它们可以反映出其所分布地区的文化空间过程,可以推断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扩散过程。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地名由来的探讨,揭示了江苏省城市地名由来所遵循的主要依据原则及命名时所反映的一定文化内涵,对江苏省城市地名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沈明  梅玫 《青年记者》2024,(4):108-112
当前,网红主体已经从个体走向城市,表征着互联网热点的变迁。在传统网红城市的打造中,景观化特征显著,各地多以地方记忆、互动景观与空间奇观吸引并聚集公众,实现个体身体在场。网红城市的发展已然超越物质层面,呈现出情感和精神在场的特征。新型网红城市通过群体聚集、差异塑造、焦点设置以及情感共享,形成互动仪式链,借用行政、媒介以及社会的力量织就共通的情感空间。相较身体在场,要吸引公众精神在场,城市需发挥整体社会动员力量,这对其行政管理能力带来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前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然而进入视觉文化时代,这种现象却越来越直观。近几年,以青春为卖点的影片充斥荧屏,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将"集中的景观"演绎的淋漓尽致。从表面上看,观众似乎获得了集体回忆的快感,获得了更加有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它不仅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居伊·德波景观理论为切入点,来分析视觉文化时代下中国青春片的症结,寻求阻止景观入侵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研究——以福州市绿地景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州市绿地景观现状,从城市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古迹、植被植物资源等四方面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城市特有自然条件规划布局、寓历史文化于园林绿地规划中、并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体现特色等方面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特色构建。  相似文献   

14.
巩杰  李磊 《现代传播》2022,(7):119-127
长城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叙事话语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消费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试图探寻符号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长城,在全球本土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文化艺术生态中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志领 《新闻爱好者》2007,(11):F0003-F0003
中义·阿卡迪亚有着艺术化的景观空间,它的景观空间大放大收,使得环境布置虚实相生,给人以富有变化的空间体验,同时,还将中庭景观广场和主入口会所作为项目的亮点,成为小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做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文章根据现代城市新建居住小区的特点,提出居住小区的景规设计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因素,并注重小区空间、绿化景观设计,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绿地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跫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景砚社会理论,大众传媒所呈现的一切,本质上都是景观,但从节目自身特点看,"景现"在电视节目形态的流变过程,经历了从直接呈现到以制造真实来掩盖其景观性的变化,最终,"真实"本身也沦为景观.  相似文献   

18.
1城市景观要素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但是,如何充分运  相似文献   

19.
陈丽 《青年记者》2023,(24):104-106
在第三空间视角下,短视频建构城市形象的逻辑截然不同,同时,第三空间作为“被统治”的空间,存在片面呈现城市空间景观、遮蔽真实景象等潜在风险。应辩证看待短视频作为第三空间在城市空间再造中的作用,重视城市实体空间的打造,通过多元叙事塑造城市形象,规避短视频叙事对城市形象的歪曲,做好城市形象的空间传播,提高城市可见度。  相似文献   

20.
张林  许寒添 《现代传播》2023,(2):97-103
运用范式相关理论研究光环境艺术的发展演变,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光环境艺术范式主要有四种:以环境亮化与照明为目的的功能范式;以环境美化和构建视觉重点为目的景观范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媒介范式;以建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打造虚实共构空间为目的的后人文范式。对四种范式演变的界定与分析,可为我国光环境艺术实践创新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导引,为本学科建设厘清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