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如果你是位比较细心的读者,你就不难发现正式出版物上刊出的某些文章或报道中,在提及我国著名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时,常将其写成"啼笑姻缘".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闲话     
人晚常观电视剧,久有所感,乃想说几句闲话。先进人物,未结婚的,佳偶难求,谈一个吹一个;结过婚的,总是不能照顾家庭,惹得妻子埋怨。情节现成,各行通用,信手拈来,可称“白搭”。张恨水曾对要他作《续啼笑姻缘》的读者说:“酱油汤越冲越淡”。但后来他还是续作了,果然该而无味。遗憾的是现在某些电视剧的作者不接受恨水先生的教  相似文献   

3.
历成 《湖北档案》2007,(4):36-37
随着《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两部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张恨水这个名字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殊不知,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啼笑姻缘。如今,这位作家已经离世近半个世纪了,他的人生故事也和他的作品一样,值得后人细细回味。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5.
一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在播放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收视率还是不错的.我不禁又想起小说的原作者张恨水来了,这位"言情小说"作家写了大量小说,其中<啼笑姻缘>影响尤其深远,被拍过电影,后来又被各剧种改编成舞台剧而广泛上演.但是,他的一生却相当清贫.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章回小说作家,也是一位老报人。 1919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这20年间,一直住在北京为报纸工作。当时日本大特务土肥原以拉拢反日爱国知识分子为能事。他对于亲日的华人,亲而不尊,视为猎人养的狗,而对于反日者则曲意逢迎,拉拢下水。当张恨水把抗日义勇军的故事写进《啼笑因缘续集》以后,土肥原拉拢张恨水更加变本加厉。他请人送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各一部,婉恳“赐予题签,藉留纪念,以慰景仰大家之忱”。张恨水乃傲骨狂士,毅然改赠《啼笑因缘续集》一本,并题:  相似文献   

7.
《南方周末》标题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报先读题”县读者的共识。为了吸引读者,提高报纸的有效力,作为文章的眼睛——标题,是记者、编辑们精雕细刻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汤姆森基金会所编《新闻写作基础》一书中指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他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你也可以遭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作为《南方周末》的读者,常常被报中精彩的标题所吸引,不读为之不快,有鉴于此,笔者在拙文中探讨其标题特色。  相似文献   

8.
标题,是对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在报纸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因此,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面孔”,是文章的“眼睛”,只有“面孔”诱人,“眼睛”传神,才能留住读者。也有人说,“标题是现代新闻的生命”,只有标题好,吸引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你的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可见,标题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办报人的编辑和记者,如何制作好标题,让文章的“眼睛”靓丽起来,留住…  相似文献   

9.
陈路 《新闻爱好者》2008,(12):139-140
张恨水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又是享誉中外的作家。作为一名报人作家,他绝大部分创作“往往是先给报纸发表,所以敦促自己非每日写六七百字或上千字不可,因而养成了按时动笔的习惯”。新闻实践给张恨水的创作烙下了深刻的职业痕迹,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事件信手拈来,给读者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引发读者的考证与索引。张恨水小说的叙事场景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如剧场、妓院、公寓、会馆等;涉及人物上自总统、下至沿街乞讨者,涉猎范围之广、涉及人数之多令人惊叹,这一切都得益于新闻职业的广阔见闻。  相似文献   

10.
谭际源 《图书馆》1992,(6):66-66
笔者在图书馆工作近十年,感到公共图书馆有一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即部分持有惜书证的读者不按期还书或借书不还,在文学和综合外借处尤为显著,致使图书馆文献资料不能顺利在读者中流通:这些读者中有的因客观上的原因无法归还,有的则是原工作调动、参军,出国或离退职而将书带走。还有的读者借了工具书长期占用不还,最后干脆来个“舍”证“保”书。  相似文献   

11.
为书刊点睛     
江凌 《编辑学刊》2003,(2):77-79
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封面是书(刊)的脸面,能给读者第一印象和直接感受,而书(刊)的名字则是封面的眼睛,一个好的书名就如同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水汪汪的,充满着灵气、智慧和魅力。在当今万花齐放的图书市场上,“读书读名”的趋向已渐为凸显,名好岂止“一半文”?抢眼的书(刊)名已成为畅销书(刊)或常销书(刊)的基本特质之一,在媒介经济大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本在页码上薄薄的书。就文章总量来说,与我近两三年中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篇目和文字相比,不足四分之一。但是既要编集成书,就一定要选择一种特殊角度。我要推出的这本书,书名已经暗示了我的选择角度。书名之所以定为“傻笑与痴言”,读者尽可以将傻人与痴人讥为“傻瓜”或“白痴”。但在我本人看来,笑与言若能走近“入痴”境界,大不易也。眼下文人世界的种种矮化,就可能基于我们越来越拒绝触摸“经典事物”、“经典真理”、“经典人生”、“经典文化”的原因。你爱信不信,反正我信。眼下的人,笑而无“傻”气,情而无“痴…  相似文献   

13.
你当兵第一年就见报60余篇,荣立了三等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你奉献给读者一份份精品。当我初次采访你时,全然想象不出一篇篇或老辣或精巧或极富情感的文章,出自你这位略带腼腆的年轻中尉军官之手。1986年底,已有中师文凭的你,放弃中学教师的固定职业,毅然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义务兵,你说你的身材就是打炮架的料。一天,你在营部看到营里“见报剪贴本”上一片空白,你问教导员这是为什么?他说已“光头”两年了。于是,从那时开始,你便利用余暇时间潜心钻研新闻业务知识,深入到班排和兄弟连队的火热练兵场挖掘素材,加班…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记者要用自已对事实的报道夫说服读者、征服读者,那么,记者在采访事实的过程中,就要首先去征服被采访者。记者“记”得好坏(这一点,我们在上期的《记者的“记”》中专题谈过),直接关系到后来报道文章写得如何,而在“记”之前,又首先有个“访”的问题。如何“访”,如何让被访问者能提供给你报道某一重要事实的可靠材料,这不能不说也是记者的又一项基本功。著名记者田流在谈采写经验时曾说过:写作当然要用力气,但应在采访上花更大力气,两者如果作个简单的比例划分,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精力和时间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工作。这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在某些对外宣传和报道中,往往是“一厢情愿”,即只考虑“想要读者知道什么”,或“我写什么,你看什么”,或“有闻即发,读者看不看,我不管”,或将适于国内读者的东西,全盘端给海外读者,而不是从海外读者的需要出发,研究“海外读者想知道什么,不喜欢什么”。即:脑中不知读者是谁,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日报》刊登韩浩文的文章中提到:养生书遇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出版商来说是一种警醒。放弃对噱头的追逐,还原养生的本来面目,告诉读者,养生只是强身健体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有这个立场明确了,养生书真正的功用才能被体现出来。在养生书的撰写方面,要对作者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不唯“名”是从,对那些“跑江湖”的“名医”,要坚决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7.
岳洪治 《出版史料》2010,(1):116-121
近年来,随着《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纸醉金迷》等电视剧的热播,张恨水和他的小说,重又回到百姓们的生活中。张恨水这位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章回小说大家和他的作品,持续受到诸多出版机构和影视传媒的追捧。这个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和出版、影视产业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8.
两年多前的今天,原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经营部副经理姚振甫离职去承包经营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挂靠单位的“机工书店”。从那以后,这件事曾几度引起书店内外的种种议论,社会舆论对此也十分注意,不断有所报道,对姚一致肯定。去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谢军题为“热情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姚振甫个人租赁开办一家专业书店”的报道;10月11日文汇报接着也刊出了记者周了连写的题为“打破科技图书单一发行渠道——姚振甫承包书店路子走对了”的文章。两篇文章都附有短评或“编后”语,提倡“加快现行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步伐”。但这些报道的某些提法是不确切的,如:“租赁开办一家专业书店”,事实上原来并没有“机工书店”,他也无从租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6,(13):79-79
“书中事”(WWW.literaryaffairs.net)是一个独特的读书俱乐部。它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的阕读和探讨,还引领成员前往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去看看,体会那里的文化风情。在那里,你可以和其他跟你有同样阅读爱好的读者一起讨论对书中某个情节的理解,也可以注视着情境中的某个细节发呆,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日报》刊登韩浩文的文章中提到:养生书遇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出版商来说是一种警醒。放弃对噱头的追逐,还原养生的本来面目,告诉读者,养生只是强身健体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有这个立场明确了,养生书真正的功用才能被体现出来。在养生书的撰写方面,要对作者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不唯“名”是从,对那些“跑江湖”的“名医”,要坚决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