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名氏是继徐訏之后在40年代出现的又一位具有轰动效应的畅销小说作家.他的前期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以其对传奇故事的深挚关注,对香艳华美的浪漫情调的刻意营造及其紧扣时代脉搏的精神内核,反映了当时浮躁动荡的都市社会心态,适应了当时市民读书界的普遍素质和审美心理,同时,对哲理意蕴的自觉追求也造就了不仅仅属于40年代的一大批读者.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无名氏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与其时人的主导文学由亲和到蔬离的过程,《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的“成功”,是他以一种“轻逸”姿态跃然于沉重的“时代写作”之上,确立其创作中的审美个人主义原则的开始,《北》和《塔》的意义在于,它使被严峻的时代压抑下去的个人性,浪漫性话语重新浮出了海面,它与“时代写作”的内在差异在于一种“梦”和“理想”的差异,由此无名氏进一步走向了与时代主导文学的倾向相异的个人化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丧失,通过人的灵魂的扭曲,使小说的悲剧意义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同时,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悲剧的内容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无名氏爱情小说的广泛传播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的传奇鬼怪的文化传统;其次是中国精致、含蓄、哀伤的情感文化传统;复次无名氏的爱情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永远抹不掉的农耕文化心理结构和故事型审美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5.
鲍鹏山 《新读写》2014,(6):51-51
《论语》中的无名氏.最打动我的,是《宪问》篇中的晨门——一个负责早晨开启城门的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相似文献   

6.
徐渭的杂剧名作《四声猿》在中国戏剧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作品基于强烈的创新精神,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中呈现出两大美学风格:一是“奇绝”,它不仅命意奇、结构奇、曲词奇,而且形象的组合、寓意及刻划更奇;二是“以喜写悲,寓庄于谐”,剧作将悲剧性内容用宜俗宜雅的喜剧手法加以表现,创造了“嬉笑之怒骂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小说美学的一个巨大魅力在于作品中的艺术情感。明清之际的时代思潮和作者本人的遭遇,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艺术和构思艺术形成了《聊斋志异)艺术风格的感伤悲凉意味,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温柔敦厚"一直被看作是《诗经》的美学风格。但是事实上《诗经》中许多作品的美学风格与"温柔敦厚"是相悖反的。随后文学史上对屈原评价的争议和朱熹"思无邪"新诗教的提出都与上述事实有着紧密的关系。重新审视"温柔敦厚"与《诗经》美学风格,发现二者的系联并非真正的权威可信。通过比较推崇《诗经》的孔子的人格追求与强调温柔敦厚的《礼记》中流露出的汉儒理想人格,或许更能说明"温柔敦厚"与《诗经》美学风格的深层差异。  相似文献   

9.
无名氏前期最重要的作品《荒漠里的人》,不仅是其小说园圃中一枝早绽的奇葩,也是连接其早期“习作”和后期《无名书》写作的一座桥梁。这部长篇湮没70年无人问津,以致许多问题成为了无名氏作品研究中的“谜团”。本文立足于既有的材料和事实,对《荒漠里的人》在作者构想中的百万言长卷《亚细亚的狂人》中的位置、意义和最终完成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查证,并甄别了作者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些“追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考察辨析了它与作者后来的巨制《无名书》的因果关系和作者放弃《亚细亚的狂人》改写《无名书》的因由。  相似文献   

10.
李琳 《现代语文》2005,(8):34-35
吴祖光(1917~2003),江苏常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接受过广泛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期担任过国文教员,也教授过中国戏剧史,且酷爱京剧.二十岁时他便初显创作才华.他以浓郁的诗情和雄健的笔力,先后创作了<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捉鬼传>、<嫦娥奔月>等剧作.  相似文献   

11.
"左思风力"的精神内核是儒学价值观和诗教审美准则,西晋中前期的儒学复建、左思世儒家风以及其自身儒学学养,都赋予了左思作品深厚的儒学意蕴。从审美构成的角度来看,"左思风力"至少具有四个特征,即阔大雄健、犀利辛辣、典雅重情、无征不信。  相似文献   

12.
由于作者的思想修养、感情陶冶、生活阅历以及种种心理因素不同,必然产生审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景物,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是经过作者对自然的认识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是作者“灵魂”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意境审美心态的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果.文章主要从情景整合的特殊规定性、模糊心态的文化本源、超越心态的价值归宿与现实困惑、开放心态的当代与传统影响因素等角度对意境审美心态作进一步的剖析,以期对推动意境研究的深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施洞苗族银饰特点鲜明,其独特的造型、生动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多样的配搭及丰富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研究少数民族服饰配件之美、发现少数民族服饰配件之美,并努力将之运用于现代民族服饰设计,是弘扬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徐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 ,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 ,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7.
黔南书法家李慧君先生,书艺高卓,人格高尚,可谓“书兼三气,德高一方”。其书作有金石气,质朴古拙;有书卷气,温文尔雅;有闺阁气,娟秀柔婉,堪称贵州乃至中国书坛之一室。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而塑造的千古英雄,文章运用审美意象的理论分析诸葛膏的感知性,想象性,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的艺术教育,必须始终以受教者的美感成长和爱的教育为根本内容。在美感体验中,艺术作品一旦进入个体的审美视角,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便被激活,成了与欣赏者对话、交流的对象,并向欣赏者展示其生命运动的深层价值。爱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显得尤其鲜明强烈和独特有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发现影响原文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读者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