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实践,必须对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较为紧密的、不可回避的几对关系——营利性与公益性、教育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国际化与民族化——分别加以阐析,尽力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以便作出科学的政策抉择和正确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re has been a resurgence of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Prospects for new alliances are opened up often on a regional basi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regionalization is becoming evident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 both awareness and signs of a rising ASEAN+3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quest for regional influence in Southeast Asia, however, has not been immune from controversies. One fact has been China’s growing soft power. As a systematically planned soft power policy, China is projecting soft power activel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Yet, China-ASEAN rel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little documented. Unlike the mainstay of the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at focuses overwhelmingly on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with affluent Western countries, China’s interactions with ASEAN member countr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fulfilled by “quiet achievers,” mainly seen at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s in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provinces such as Guangxi and Yunnan. This article selects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s much disadvantaged provinces to depict a different picture to argue that regionalization could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f a variety of factors are combined properly.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涉及高等教育服务承诺,这些承诺将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承诺的法律解读,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各方的相关权利和义务.这种解读对于确定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特别是贵州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窗口,促进了贵州与东盟间教育资源双向流动,从而推动贵州教育乃至贵州整体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贵州的高校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多个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师资合作与交流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高职教育与东盟师资合作、交流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广西与东盟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提高广西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广西高职院校在与东盟师资合作、交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在理念确立、机构完善、课程实施、合作办学、科研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企业与中国—东盟的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多年来,东南亚华人企业与中国—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东南亚华人企业成为中国—东盟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强大的东南亚华人企业在其间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东南亚华人企业这一资源优势,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华侨华人因素、文化和价值观因素、领土争端因素、东盟某些内部运行机制因素、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化解这些不利因素,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成为许多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及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历来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较之以前更加密切。文章以近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为契机,试就中国与东盟关系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何种策略微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甘海龙 《高教论坛》2011,(12):110-112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及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在高等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众多西南高校纷纷抓住机遇与东盟高校展开合作与交流。本文通过分析西南地区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现状,探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位置,具备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东盟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重庆与东盟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重庆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本地高校校际协作、依托中新(重庆)项目、大力发展留学教育等举措,推动重庆-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进一步深化,以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及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3.
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加强双方的教育合作势在必行.留学服务是重要的教育服务贸易方式,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政策领域中必须加以重视的服务领域.本文从教育服务的视角来定位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路径,提出:(1)要认识和利用比较优势,开拓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源;(2)拓展合作办学力度,推动部分基础性和技术性课程和专业的国际化;(3)扩大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范围,推动校际间学生的交流.政府在推动面向东盟的中国留学教育中也应该发挥指导和监管的作用,同时利用政策平台服务于中国高等学校的对外教育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建立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提供了可能,为保证资历衔接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是基础。欧盟建立了基于资历框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照框架,东盟构建了资历参照框架下的东盟质量保证框架并推动了东盟国家的资历衔接,通过对欧盟和东盟资历框架下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剖析,提出我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策略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和配套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说的精义,在于不仅把现代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活动,而且理解为一项社会事业,从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指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规律。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从外延扩展转移到内涵建设,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质量的概念、特点及其功能;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探究了高职教育专业质量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第14届东盟首脑峰会宣布启动第二轮《东盟一体化行动工作计划》,同时公布和实施《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其中高等教育以建立知识型社会和具有技术竞争力的东盟为战略目标。多个文献表明,东盟在有意识地引导东盟高等教育朝向学术共同体和东盟方式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然而,有着不同高等教育体制的东盟10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将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中国和东盟关系全面发展时期。从长远来看,双方在战略上互为需要,经济上相互促进,在化价值观方面相互理解和支持,经过共同努力不仅可以发展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而且能够为21世纪的亚太繁荣和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共生、互利、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广西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综合分析自贸试验区发展产业结构特征,研究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出广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专业布点规模、发展面向东盟特色新专业、发展部分紧缺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升级改造部分专业等专业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has hitherto attracted scholarly attention and debate by both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working in area stud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sia-Pacific/Southeast Asia studies. Confined to area studies, scholarly research on ASEAN is limiting because the parameters of research are invariably locked into issues related to economics, politics, security,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 and around the region. Notably, education has been an under-researched topic. On the cusp of its 40th anniversary ASEAN envisages the formation of an ASEAN identity and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area studies, this paper engages in “regionalist thinking” about ASEAN, education and identity making. This “regionalist thinking” is, however, only thinkable and imaginable with reference to the “global,” because as a region ASEAN, whether perceived in geographical or in spatial terms, is part of the global sphere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I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while historically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aginarie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 making, the call for the creation of an ASEAN 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requires that nation states in the region deparochialize education and redesign pedagogies that “teach and learn beyond the 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