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西洋油画和音乐,是把油画艺术、钢琴和话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尝试把西洋名曲填上自己的歌词演唱,这首《送别》就是根据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母亲》填写的。  相似文献   

2.
石华 《教育》2011,(14):48-4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词作者就是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  相似文献   

3.
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歌曲中不少优秀作品,其歌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这对它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现代歌曲的早期倡导者李叔同就是一个典范。他在1914年对美国奥德威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小有修正,重新填词,创作了《送别》,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歌曲的经典。题名《送别》,意境以至词句参照了《西厢记》莺莺长亭送张生一折,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句子,化入了李叔同的歌词里面。清人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李叔同所赞赏的,也部分挪到歌词里而毫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送别歌早在二十年代就风靡一时了。前两年放映电影《城南旧事》又唤起人们对它的怀念,歌的原作者,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是音乐家,还是戏剧家和诗人,以一身兼数家而无不精通。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送别》是一首由美国人约翰·P奥德威谱曲、李叔同填词的歌曲,李叔同是将西洋艺术引介到中国的先锋人物,是最早应用西洋作曲技法作曲的人之一,除了他本人作词作曲,他喜欢选用西洋的曲调配上自己的词的创作方法以达到推广西洋歌曲及作曲法的目的。他选曲配词的歌曲极为优美和谐,如《送别》,它对离愁的渲染一直感染到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一片凄然。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门外悲切地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罢,许幻园挥泪而别,连好友家门也没进,李叔同独自在雪中站了很久才返身回家,他关上门窗,让妻子弹琴自己作词,含泪写下百年来无人超越的经典《送别》。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们都看过老电影《城南旧事》吧?还记得它那优美动人的插曲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暖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校园里无人不晓的歌曲《送别》,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传唱。听着它,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陶醉其间,久久不能忘怀。其实这并非一首地道的中国歌曲,它的旋律来自一首美国歌调《梦见家和母亲》。外国歌调的竞相传唱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这位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奇…  相似文献   

8.
天心月圆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似文献   

9.
人生四章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你唱起这首歌,马上会想到青  相似文献   

10.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杭州虎跑的李叔同纪念馆里,一曲《送别》,清新优雅,余音袅袅。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界,李叔同无疑是最具传奇性的人物。凡是诗词、篆刻、书法、音乐、美术、戏剧等等,无不独领当时风气之先,文化艺术的园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李叔同那样学贯古今、艺汇中西,这真让我辈望而兴叹。  相似文献   

11.
一、悲欣交集李叔同许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杭州虎跑的李叔同纪念馆里,一曲《送别》,清新优雅,余音袅袅。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  相似文献   

12.
人生四章     
大家都会唱《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似文献   

1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著名的现代歌曲《送别》,其中正包含了古人送别时的种种景况。这其中的大多数行为我们现在可能不会做了,但是从古至今,那一腔别情,从来不曾磨灭。  相似文献   

14.
童年的回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大家都会唱的歌,是李叔同在20世纪初创作的。它常常会唤起人们对朋友的思念,或者对童年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送别     
日巴忿巴一未亭外,古道边,,.甲哎少抄犷残,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如盗击吝.落一瓤磷粼瘾扇助加玲浦矛组梦寒。::i誉夏::羹岁多…二人生难得足欢聚,二性如J离,只’户-、,推称.由:一,超越时代的骊敬口肖文周冬梅《送别》是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于1 915年前后在逝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滇写的一首著名的骊歌。骊,是一种黑色长足的马;骊歌,离歇的别称,即送别时所唱的歌,现今多指毕业歌。骊歌在中国甚多,但首屈一指的当推李叔同滇词的《送别》。20世纪上半叶,处在新旧交替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面师众多的生存危机。于是,一大…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思路《送别》是一部流行于我国二十世纪初的,并用于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几乎人尽皆知。作者李叔同虽然词曲兼擅,但是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的意境。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  相似文献   

17.
黄雪琴 《师道》2012,(10):42-4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小时候,寄养在外婆家。暑假的一个月夜,因为小姨一遍又一遍地低吟浅唱,与这首《送别》狭路相逢,似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种透明而无法言说的忧伤在心湖荡漾开来。能作出这样绵长深情曲子的人.一定是个慈悲重情之人吧!  相似文献   

18.
吕伟超 《师道》2009,(5):40-41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作为教师,我对此体会尤深。每到毕业季节,校园里吟唱最多的,是一首叫《送别》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从青年学生的口中唱出来,有那么一点儿哀愁,却又不显悲伤;有一点儿惆怅,却有一点儿向往。  相似文献   

19.
李叔同的歌曲《送别》,采用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乐曲,选取中国古典文化意象填词,同时也受到日本歌词的影响。这首歌曲词曲交融,独具韵味。本文探求李叔同留学日本时所接受的外国音乐文化熏陶对他后来创作《送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由弘—法师填词的《骊歌》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而《城南旧事》的原著是台湾女作家赫海音(1918-2001),电影中那个“英子”就是小时候的林海音。不久前,北京市政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