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校对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校对技巧,其实就是在长期校对中注重知识积累,在实际校对中需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委员会顾问孙培镜先生曾引入"校异同、校是非"的概念。消灭排版差错,需要从校样与原稿的对照中分辨出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可叫做‘校异同’。而消灭再现于校样上的原稿差错,需要从看校样或通读校样中分辨出原稿本身的‘是非’,可叫做‘校是  相似文献   

2.
电子原稿校样的特点是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省却了原稿录入环节,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确保校对质量便成为校对人员面临的新课题。除去许多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探讨外,还需要建立起一些相应的意识,促使校对工作质量的提升。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些许经验值得与校对同仁分享,归总就是"建立三种意识,注意八个事项"。  相似文献   

3.
黄资泰 《传媒观察》2007,(10):60-60
电子出版给校对人提出的挑战传统的报刊校对方式是以原稿为基准,对校样进行校对,纠正打字与排版时出现的差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版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记者与编辑交付发排的往往不再是手写稿,而是电子文档加打印稿,将传统的原稿与打字校样合  相似文献   

4.
在现阶段,图书的编校工作还没有普遍实现电脑化,以纸质为载体的原稿、校样仍是校对的主要工作对象,因此,校对的主要职责是比照原稿纠正排版差错,其基本功能是“校异同”(通读、检查阶段可侧重“校是非”)。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7.
论校是非     
周奇 《编辑之友》2011,(1):91-94
两类差错与两种功能现代校对的功能有二:一日校异同,二日校是非。校对的功能是校对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现代校对的基本对象是校样,任务是把校样上的差错消灭在付印之前。校样上的差错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一类是从原稿复制过来的错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同原稿存在着差异,因此必须将  相似文献   

8.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进入读者手中的出版物,看做是一项生产过程的最终成品并开始发挥其使用价值的话,那么,通过作者、编辑、校对几道关口之后的该成品,展示给读者的应是准确的信息、完整的意思和尽可能无瑕疵的外在形式。校对,作为成品的最后一道关口,自有其特殊的作用。校对在出版机构的定位,可以认为是编辑的助手和合作者,其职责不复杂:依据编辑加工的原稿和版式设计,逐一核对校样,使校样从内容到形式符合原稿的要求和编辑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出版物付印前在校样上消灭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基本外在质量的一种技术。工作内容不外改错漏、校统一、审版面、提…  相似文献   

10.
校对活动,首先表现为对校样或原稿的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校样与原稿存在的差错。只有观察到位,才能保真;观察不到位,就会留错,就是校对的失察。一、校对的观察 校对的认识过程是从校样与原稿的观察而来的。所以,观察是校对认识的前提。没有观察活动,就没有感觉、知觉、思维的活动。目前图书的错漏中,很多是失察而造成的。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一校应消灭排版差错90%,二校消灭一校遗留差错的80%。实际上,校对活动中不达标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不达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观察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校对观察侧重于探索、发现,观察的结果一般需要经过验证(分析、推理、判断)才能确立。  相似文献   

11.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13.
褚留成 《传媒观察》2007,(10):62-62
有人说,校对不就是拿着原稿和校样比对着看吗,忠实于原稿就是了。其实,从校对工作的实际来看,远非如此。仅就今年六、七两月我所发现的和我的同事发现的几起带有政治性和事实性差错为例,来说明仅靠原稿来校稿,有时会捅大娄子。  相似文献   

14.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15.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6.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17.
现代校对中的"校异同"是要求校对者忠实于原稿,改正校样与原稿不符产生的差错,做到"对原稿负责";"校是非"是要求校对者发现原稿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进行校改或提出质疑,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18.
校对工作是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在出版工作中行使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 编辑人员在加工稿件时,注意力一般放在内容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容易忽略字词用法,有时在修改、录入过程中还会出现错误.而校对人员在面对校样时总是抱着质疑态度,并能利用职业敏感发现原稿中存在的知识性和逻辑性问题,找出校样中的差错和遗漏之处.  相似文献   

19.
习东新 《新闻前哨》2008,(10):72-73
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告别纸和笔的同时,也使校对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新闻校对员应与时俱进,在无原稿作参照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现和纠正各种差错,确保报纸文字的正确无误。这就需要报社的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创新思维,对校对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报纸安全出版是每个报人天天紧绷的一根弦。如今报纸工作流程网络化,信息量大和时效性要求,使“三次校对后清样”的传统校对把关程序显得滞缓;阜新日报新上了现代化的出版平台后,编辑自动化的广泛运用,迫使传统的狭义校对必须提升为广义的审校,针对目前无原稿校样逐渐替代传统的“一人校样,一人看稿”的校对模式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完善审读校对机制,来减少报纸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