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慷慨建安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是曹操《观沧海》中的著名诗句。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他与其子曹植、曹丕一同被后人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对身后的文人作品  相似文献   

2.
《陈损益表》是曹操上书汉献帝的奏章的代表作。学术界在其创作时间问题上至今仍有分歧。如果深入考察建安元年曹操的仕宦经历,并以"遂受上将之任,统领二州,内参机事"为线索,不难发现,《陈损益表》的创作时间上限是建安元年(196)九月初七(领大将军之职),下限是曹操罢免三公(淳于嘉、杨彪、张喜)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曹操从"赘阉遗丑"转变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转变的契机主要是受到其师蔡邕的影响和教诲。考察曹操的生命轨迹和人生造就可知,曹操在人格、思想观念、学术和文学艺术方面都深受蔡邕的影响。在蔡邕的影响和教诲下,他不仅树立了济世安民的大志,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开创了建安文坛,与蔡邕的另一位弟子王粲一起开创了建安文学创作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5.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6.
"慷慨悲凉"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建安文学总体风格,关于其成因,人们多归于"世积乱离"的社会环境及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政治领袖的曹操与作为普通文人的"七子",以及作为建安文坛后辈的曹植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创作风格?文章通过考察建安文学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尽管其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但观念多元、个体觉醒与文学自觉历史文化语境下文人既守持传统又张扬个性的内在矛盾冲突才是产生这种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20多年前笔者就提出,《金瓶梅》是从艺人集体创作向文人独立创作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作品的观点。2010年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出版时,将此观点概括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此文又对"过渡说"进行哲学思考,用"扬弃"这一概念研究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金瓶梅》是一部从艺人集体创作(《水浒传》)向"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红楼梦》)发展的"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过渡形态"乃是《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笔者对《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的最新阐述。  相似文献   

8.
曹操既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诗坛上的巨擎。他生活充实,阅历丰富,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尤为深刻,形诸笔墨不同凡响;他以极大的热情,招贤纳士,并在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之余,躬操文墨,通过卓绝的努力,造成了建安文学的空前繁荣。曹操不仅是建安文人集团的领袖和精神支柱,而且他的文学成就也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建安文学和曹操的历史作用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大的讨论:一次是1959年的为曹操翻案,另一次是1975年的评法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汉魏期间文的一大家,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今存曹操之文,主要是用于社会政治的公文,文种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行文关系。这是和他作为长期居于政治风云中心的人物身份相符合的。但历代人们看重的只是曹操的诗赋,于是对曹操的研究就出现重"诗赋"轻"公文"的倾向,这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曹操的文学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本文拟通过对曹操公文的文本分析,总结曹操公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1.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评曹操     
曹操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一大奸臣,这往往指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他个性中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说敢做的特点.真正的曹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庄国岳 《现代语文》2009,(11):27-28
桃花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唐人尤其为胜。作为中唐杰出的诗人,刘禹锡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其诗以桃花为媒介,表现特定时期特定的精神面貌。显现"诗豪"风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曹操创作的保存至今的作品统计来看,共引《诗》26次。曹操的引《诗》,有对前代文人引《诗》传统的继承,但在引《诗》的形式、语境、情感参与方式和程度等方面,对前代文人引《诗》传统的发展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直接引用的形式减少了,概括性引用的形式增多了;实用性引用的比例减小了,文学性引用的比例增大了,引用的情感色彩与审美特征增强了。这对当时文人与以后文人引《诗》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他既深受传统因素制约,又深受时代新思想的洗礼。所以,从历史的维度进行审视,在对我国古代文人引《诗》传统的传承发展上,曹操创作中的引《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主簿杨修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结果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斩。其间着重插叙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故事情节,交代了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中展现出杨修的个性特征,烘托了曹操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清人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汉魏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为了搜罗人才,许多当政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其中曹操最引人注目。曹操曾三次下达“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人才,结果许多文人、名士投靠了曹操。这些人才对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巩固政权起了重  相似文献   

20.
钱谦益降清     
陆咸 《教师博览》2012,(3):50-51
钱谦益是晚明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清史稿》称他"为文博赡,谙悉朝典",被时人列为"江左三大家"之首(另两人是吴伟业与龚鼎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