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相似文献   

2.
黄新囡 《现代语文》2009,(10):116-117
一、教学说明: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这个单元选编了内蕴颇为丰富的几篇散文、小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发问、独立思考"的平台。《台阶》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贫穷而卑微的农民父亲为提升自己的地位,倾其一生的心血建成了九级台阶,  相似文献   

3.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精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但是,新的屋舍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他在新台阶上感觉到不自在、不方便,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成天如有所失的样子。这就是李祥森的小说《台阶》所讲述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内涵却相当丰富,许多细节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相似文献   

5.
苟翰 《现代语文》2009,(3):128-128
《台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小说。与之同步的《教师教学参考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作了这样的概括——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台阶》一课是一篇立意虽普通,但感人至深的一篇文章。它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话题有了侧重,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7.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相似文献   

8.
小说家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颇有意味的父亲形象。在建成了梦寐以求的新屋后,父亲却出人意外地"若有所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一.身体的突然衰老感;二.意识的突然变化感;三.居住的突然不适感。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背影》、《台阶》中父亲的形象,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解读《台阶》这篇小说有多个视角,研究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应当是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基于情感线索,从追求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搭建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三个方面来解读本文,分析父亲这一角色特征,开辟一条新的文本解读路径,并从中发现那些指向情感、激活内心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在我们细细品读《台阶》之后,才发现父亲在台阶背后所暗藏着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用恰当的词语评价父亲;把握父亲形象的含义,感悟文章中蕴含的真情。2.过程与方法: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对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一本杂志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有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小昱做不出来,就问大学毕业的爸爸和妈妈。一家三口共同苦战一个多小时,还是“了无战果”。妈妈下“命令”了,看答案吧!看完答案后,小昱说:如果不看答案,爸爸也一定能做出来。  相似文献   

14.
何悦华 《现代语文》2010,(6):107-107
读了李森祥的《台阶》(今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尽管“父亲”有着我们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及老实谦卑的精神和品质,然而却让笔者自豪不起来,欣慰不起来,相反却让笔者感到悲哀。“父亲”走的实际上是一条迷途,这条迷途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为他设置的,为此而断送了他一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五年级的萍萍同学是我们学校挂了号的特困生。她的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就离家出走.父亲残疾.可怜的萍萍依靠着年迈的爷爷过日子.家境的贫寒并没有换取邻居乡人的同情,一双双冷漠的眼睛给年幼的萍萍留下了许多心灵的痛楚。她孤僻少言.学习也无自信。  相似文献   

16.
李:请您谈谈《扎根》的写作初衷和缘由,通过这部小说您想要表达什么? 韩:写《扎根》是对我自己少年经验的一种兴奋,一种愿望。我8岁即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直到17岁上大学离开,这是我的一段个人经历,一段真实的生活,我就是想写这段下放生活,而不想突出什么。  相似文献   

17.
陈世娟 《考试周刊》2011,(53):50-50
一、问题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实录呈现:(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白。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生:旧台阶和新台阶,师:旧台阶共有几阶?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表现出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  相似文献   

19.
李福海 《青海教育》2014,(11):23-24
《背影》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大作,其作品所写乃作家20岁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代之事,写作时作家28岁,已是清华大学讲师。时隔八年之后,回忆往事,那段经历已经沉淀为带有浓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情感。这是本文区别于《台阶》的一个特点,因为《台阶》并没有回忆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何谓幸福?是充裕的物质生活,是体面的家庭成员,还是高档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