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江苏徐州著名作家孙友田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教"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母亲就像"我"的启蒙老师,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2.
孙聪 《考试周刊》2011,(14):33-34
"语篇"一词,一般指使用中的言语,但是很多学者对这个词的解释有些不同。一些学者试着把"语篇"的定义为所有口语式的语言的总和,即所谓的在语篇分析情景下,一个比句子更长的语言单位,就是语篇。  相似文献   

3.
疑窦丛生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活动,其实是思维的活动,思维活动往往始于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自我卷入"的方式之一。语文知识蕴含在一篇篇文本之中,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丰富知识、累积能力,深厚素养。研究自主课堂以来,我们越来越发现,学习主体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命,面对语文书上的一篇篇陌生静止的文本,不与"自我"发生联系就无法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4.
在学生眼中,他是"用心负责的老班";在同事眼中,他是"忘我工作的狂人";在领导眼中,他是"爱岗敬业的典范"。他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以自己的坚韧、执着和信仰谱写了一篇又一篇佳作。——他就是永远带给学生温暖和力量的运城中学"全国优秀教师"阴磊。  相似文献   

5.
陆黎明 《生活教育》2012,(10):14-19
陶行知校外教育课程的开发,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二是在中小学生中间普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需要。课程以生平篇、思想篇和精神篇为主要内容,课程实施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以新"小先生制"为基本方法,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语篇教学"为主。而语篇"是指文本教学中所表达的完整语义,"语篇意识"则一种基于"语篇教学"之上的教学引导,其引导学生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语篇信息。在语篇中,教师建立知识的框,从而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但是,数年的教经验,笔者发现"语篇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提问"的学难题。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但是,学生在自主思考时难免会有一些肤浅问题存。这时,教师正应去引导学生重拾"语篇",善于引导学生问,设计一些有价值而有意义的问题。倘若,教师忽略了学生提问"的实效性,而"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就不能促进学成果高效生成,以及及时了解学生学情。这篇文章从四面谈及教学中有效"提问"。  相似文献   

8.
王淦生 《辅导员》2010,(14):14-14
今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在报纸上甫一刊出,便有读者揭露其中一篇为抄袭。那篇以"足不出户,我已到达巴西"开头被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骆冬青誉为"一篇说‘不'的奇文",差不多原原本本抄袭了作家李汉荣刊登于2010年第1期《散文》杂志上的长篇系列散文《购物记》中的第一章节:《巴西亚马逊红木地板》。我对照了一下两篇文字,那篇"优秀作文"除了续了个用以点题的80来字的尾巴外,其余部分几乎是对李文的原文复制。  相似文献   

9.
孙俊秀 《集宁师专学报》2011,33(3):32-35,43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探讨过。该文承接上一篇论文,循刘勰之本意,从正面论述了"术",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徐文翔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13-15,26
蒲松龄通过同一时期创作的三篇"花精"系列故事《葛巾》、《黄英》、《香玉》逐次展现出男主人公在"人异恋"中呈现出的三种不同境界。对感情的"不达"、"达"与"通达"这三种境界导致了故事中三种不同的爱情结局。《香玉》一篇是蒲松龄"至情"爱情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简帛文献《五行》篇出土后,国内外各界学者对简帛《五行》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诸如简帛《五行》篇的创作时代、作者、学派归属问题;简帛《五行》篇的比较研究;思孟"五行"与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荀子为何对思孟"五行"学说进行批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思孟"五行"说,也得以知道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批判的"思孟学派"是于史有征的。  相似文献   

12.
唐兴顺在当代文坛的"散文"阀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他近期的十篇"人物散文"是他先前以"自然物"为中心散文的发展,也是其未来文学探索创新的一种尝试。从这十篇散文的"月亮"全能视觉、"自然写作"范式和试图影响"历史"进程的企图,可以窥见当代散文"叙事"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个性张扬的尊崇以及深入骨髓的儒家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13.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作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夫"字就没了。他评曰:"大有作文之势。"第二篇仅有标题,  相似文献   

14.
考察"约句准篇"的历史进程,可以肯定,这一过程是始于《诗三百篇》的,并最先实现于齐梁"四言诗"。因此,在"约句准篇"方面不应归美于沈宋及其五、七言律诗。比照五、七言律诗在体制、韵律、对仗、声律等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发现,古代诗人在诗歌格律方面的探索性实践,首先是在四言诗领域进行的,而且在齐梁时代已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因此,可以认为,在五、七言律诗形成之前,是存在过"四言律诗"这一诗歌体制的。唐前诗人在"四言律诗"形式上的探索,为五七言律诗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承认"四言律诗"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地位,没有"四律"的律诗体系和诗律学体系,是不科学不完整的体系。此外,因偏爱沈宋而忽视南朝徐陵在五言律诗形成过程上的重要地位,也不是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选型(选文集锦式)语文教材历史是、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类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了直面一篇篇经典选文这一"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的事实。"每一篇课文无不涵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着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涵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而经典的选文必有其阅读价值的多元性(教学价值也就隐约其中),这就有了多样解读的基础(也为语文老师创造了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改编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技法,它冲破了传统译论中"信、达、雅"、"对等"等翻译标准的桎梏,是直译、意译失灵时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在语篇视阈下,改编翻译策略可灵活应用于商务广告、新闻报道、影视字幕等多种类型的语篇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黄鹂》是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寓意深刻,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如何讲好这篇课文,怎样才能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珠联璧合,并且卓有成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谈吃     
曾祺受托为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编一本"作家谈吃"的书,写了一封很漂亮的征稿信。思之再四,决定不应征。检点旧作,除了一篇涉及豆汁,一篇因花而说到槐花糕,还有一篇引用了渤海老乡认为天下美味是"天鹅地鵏骡子肉"的俗谚以外,很对不起灶神,  相似文献   

19.
"尚简"作为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之一,历代文论家都做了极为深刻精彩的阐发。刘勰《文心雕龙》从多个方面强调了这一特征的重要性,其中物色篇、风骨篇、隐秀篇更是较全面的集中讨论"尚简"的思想。这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该文在辨析各文论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雕龙》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雕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