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荣 《中国考试》2023,(11):37-44+54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发现其中的重要变化,即在所谓反套路背后,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基本阅读方法的关注,如不同类型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经典作家有各自不同的阅读基本法。近一两年来,在怎么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如何赏的新动向,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主动鉴赏的引导。对这些情况加以细致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备考,还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新课标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设置,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相关要求,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同时,研究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可以发现,考试与课标、教材之间的密切联动,使三者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丰富的动态资源,高中教学应注意对这些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及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
张宇 《新高考》2011,(2):16-17
如何解答高考小说体裁作品或传记体裁作品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下面,我们就以2010年全国Ⅲ卷现代文大阅读中的小说文本《保护人》为例进行解析。我们在阅读文章前一定要弄清阅读对象(文章)的体裁。只有把握了体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确立,吸收了方方面面的成果。如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经验,国外语文教学的最新成果,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着重考虑了学生阅读能力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即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价值,以实现“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全面考察阅读目标,我们应认识到以下几点:1 .将“鉴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鉴赏”,1 995年6月第3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表述为“初步具备鉴别欣赏文…  相似文献   

4.
5.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地位不断得以提升。且不言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关系,就阅读本身来说,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在高考卷中所占分值之高(介于16~25分之间),已见端倪。为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不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也曾不揣浅薄,撰写了《高考阅读教学“有形呈现”法探析》(见2008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师版》)一文。  相似文献   

6.
唐红梅 《现代语文》2006,(11):44-45
学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就是指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去积极感知、体验并补充作品的形象,从而把阅读的作品创造性地转化为带有读个体色彩的更加具体、生动的“作品”。这种审美再创造既包括形象的再创造,也包括意义的再创造。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灵魂与热血培育出的一朵朵“生命之花”,下面,我就从形象的审美再创造和意义的审美再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生学鉴赏中如何让这一朵朵生命之花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7.
虽然存中学语文学习中文学阅读逐渐被重视起来,但中学文学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同时,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降低等等。在这种状况下,扭转阅读局面,强调深读文学经典甚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极为看重“分析”,字、词、句、篇及艺术特色均条分缕析,千篇一律的来个“层层剥”,并且形成一套固定模式。教师按图索骥,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司空见惯,听起来味同嚼蜡。当然,层层剖析固然显得深刻。但有时却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机心”。众所周  相似文献   

9.
徐志平 《学语文》2005,(6):41-41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化用”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之一,因其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历代文人所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词曲作品中蕴含大量的化用现象,经初步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英语阅读能力是高考英语对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考查项目之一,占整个英语试题相当大的比例,分值的权重也非常高,应对高考英语试题,要想答得准就要读得懂。所以,在最后高考英语冲刺的日子里要采取的行动是:提高阅读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读得懂呢?关键点:一要读懂作者;二要读懂体裁。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休闲阅读,后者可以在茶余饭后,侧卧斜倚皆可,半躺踱步皆宜,因为它是汲取大意类的阅读,若有会意,欣然心神之间,若无感觉,则可释卷而去。前者却不同,首先读者没有选择的余地,你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提供给你的文本,并且要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这样你才能有效作答。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语类读物和中学生报刊常开辟“学鉴赏”专栏,主要刊登一些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散诗歌)的赏析章。许多章选例经典,分析精当,对学生积累阅读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配合课堂阅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鉴赏章,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弊病,不受中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表示,订购来的书报,这些栏目往往是“一跃而过”。这固然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自身的学素养有关,但与这些章的“冗长、古板、僵化”(学生语),引不起阅读兴趣,难以产生共鸣不无关系。归纳起来,这类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病。  相似文献   

13.
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都以他们对文学作品独到的感悟和品评,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评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有感而发,寥寥几笔,点到即止;评点,也不是作系统的理论阐述,而是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对作品的妙处随手批注;评点,更不是板着面孔冷冰冰地说教,而是热情地引导读者体会作者的智慧,寻找读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也千姿百态,但每一类文学作品都有其自身特点,如果我们在阅读时分别对待,抓住规律就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尤其质疑阅读更是提高阅读效果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古诗词背诵"中的三首诗歌,教学中可打破单篇教学的常规,以"爱情"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中探究,在评价中感悟,在拓展中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董华翱 《现代语文》2010,(5):154-155
每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都有许多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或寻找各种"理由"、探求各种"原因"的题目,笔者就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作了粗略统计,文学作品阅读中问"为什么"的题目多达30余道,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对语文性质所作的界定,体现出语文教育应突破纯“工具”观而更多地关注“人”。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一个关键。新课标除在“总目标”中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外,在“阶段目标”中,更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正如语文学家庄文中所说“文学作品教学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探索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体裁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范文进行了示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体裁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该方法并不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笔者会在此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三重”阅读教学法打破了强加给阅读的束缚,给予阅读充分自由,充分尊重阅读者的个性,回到了真正的阅读世界。因此,研究“三重”阅读教学是有必要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三重”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关于评价鉴赏的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也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不断强化的一个考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