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秋萍 《小学生》2010,(8):18-18
1“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何谓“向心式”作文练习途径? 安徽汤国来老师说,“在传统的以写作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之外”,王先生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以心灵感悟为突破口,以释放自我写作潜能为着力点的高效快捷的”作文练习途径,即为“‘向心式’作文练习途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作文教学重“应试”忽略其“应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畏惧作文心理严重。为此,改革作文教学刻不容缓,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写为实用、表现自我”的教学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怕作文的多,拿起笔来,不知写啥。其实,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每位中学生都是写作的天才。作文指导专家、《作文成功之路》杂志总编王浴海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雨打窗棂,八面来风,一叶,一瓣……一思忖,一闪念,都可入诗入画入文,关键在于有无自我的心意在里头,有无自我的个性在上面,有无自我活生生的思想在深层。”“自我的心意”、“自我的个性”、“自我活生生的思想,这是使生活活起来,使立意深起来,使文章能够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心灵感受”的“活的灵魂”。达到如此高妙的境界,诀窍是什么?多年来,我以《作文成功之路》为写作…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作文,要注意掌握阶段性,从“领”到“扶”,最后到“放”,化难为易,分步到位,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训练过程中,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之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6.
高中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自评。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前车之鉴。不妨让学生借用“复盘”技术,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静态思考和评价。复盘是股市常用术语,就是对已经进行的操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找到问题瓶颈所在。采用“复盘”技术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客观清醒地对待自己的作文,并用评价标准对作文中的问题进行筛选。“复盘”技术包含哪些内容,怎样对作文进行“复盘”评价,这是高中作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作文最大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上。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作文教学中的赏识性批改,能促使学生相信自我、赏识自我、挖掘自我、超越自我,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与信念,将“要我写”的尴尬局面扭转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8.
城厢中学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是:写作不应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应注意学生的发展,通过发展写作能力达到作好文章的目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应突出自我,大胆思索,自由发挥,富有个性。 我国传统教学带有极大的功利目的,一是所谓的“文以载道”,消失自我,把作文连同自己都变成“道”的工具;二是大概从宋朝以后,所谓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公式:识字——读书——做文章。做文章为什么?为考举人考进士,现在则是为考大学!教师从升学率考虑,学生从“前途”着想,其结果只能把作文教学与写作都变成为“考”的一种附庸,消失了作文的活生生的个性。这样的文章只能是“应景文”,缺乏真实的感情,缺少真正的自我见解,脱离了实际。 此外,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某些教师认为他们以前吃够了“左”的思潮的苦头,怕越轨“出格”,于是  相似文献   

9.
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只有突显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作文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开放阅读,自主阅读,厚积“悟”之源,自我感悟作文的基本规律,才能真正写出好作文。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在全命题和半命题中考作文中,以“自我”为中心命题的作文题目较多,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了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话语”,如2010年浙江省就有杭州市“成长路上无捷径”、义乌市“我不只是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考命题形式将在2004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依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话题作文“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略有回升;选题作文有可能成为主流。从命题内容上讲,更多地关注成长历程,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崇尚美德体现辩证思维、人文特色。1.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考生自身的成长历程,体现“写自我”“抒真情”的基本原则。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特长、个性展示的过程,是对考生内心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等的纵深揭示。在作文过程中,将反映出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倾诉的过程。它是思维的外化,作文能力不仅体现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着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成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些老师甚至不教作文,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谓“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为“鸣道”服务的,作文训练强调的是“载道”,作文评价看重的也是“道”。这种一统的载道规范,使学生的作文充斥着大量的假话、大话、套活。这种天规戒令,甚至使人失去了人的自然天性,造成性格灵魂的变态。中学生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很重要的定向期,他们以后能否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个阶段对他们的正确培养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呢?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真正具有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这也就是要使他们逐渐的认识自我、确立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这个“自我”不是自私,而是一种价值肯定,即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肯定,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进取,而不是消极的索取。  相似文献   

14.
何琴仙 《文教资料》2007,(3):131-132
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批改应在一定之规的参照下充分地调动学生自我思考、自我修改的积极性,要通过鼓励,扬起学生作文的兴趣的风帆。在作文批改时,要在关键处着眼,在“点子”上着笔。  相似文献   

15.
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高考作文题,引发了科幻作文的风暴,迎来了虚构作文的盛世。然而,“时”过境迁,当大量脱离现实、没有自我的无病呻吟之作充斥高考试卷中时,人们便厌倦甚至痛恨了。所以,2007年高考阅卷时.江苏省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老师“特批”了一篇“怀想天空(麦收时节)”,以正写风,“明诏大号”:写作必须面向现实,反映生活,书写自我。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发挥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然而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视作文为语言学习中的“拦路虎”.由此产生对作文的敬畏感、神秘感。为了能引导学生轻松写作文.消除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言之无物”的恐惧感。教学中,不妨采取“欲擒故纵.‘淡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相似文献   

17.
作文讲评ABC     
《新作文》2006,(Z1)
一、多用激励,让学生展示自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针对以往作文讲评课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了“以赏析为主,以评改为主”的作文评价方式,学生学得主动,课堂呈现勃勃生机。1.在赏析中展示自我以往的作文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的改革要以中学生最切近的生活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关注、思索、探求自我发展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描述自我成长的经历,领悟人生的玄妙哲理,探求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要求学生应该牢固树立“为生活而作文,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写出语句通顺、有条理、有中心的文章的能力。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总是在老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自然学生的作文内容普遍单一,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成份居多。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作文能力培训目标的。鉴于此,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由讲练模式的“幕后”走到自主作文的“台前”,作文指导由“限制”变为“放开”。坚持作文自主能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自我训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作文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作文平时积累与修改的重要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应重视平时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所以作文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要求上有这两方面的表述,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