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收有杜牧《阿房宫赋》一文,对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教科书未注,但不少注本和教学参考书将此句解成:“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千万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沈通 《考试周刊》2022,(21):58-6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高中语文新教材就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处处体现着“新”这一字:新的理念,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材内容,新的结构设计,新的教学功能。这无疑是在呼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以适应教材之“新”。文章结合自身对新教材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立足于新教材理念探讨高中语文教材相匹配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期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加快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为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学切入点是课堂教学的脉络依据、点睛之笔。找准切入点能够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四种切入点的运用策略,分别是以文章之“眼”为切入点,解析语篇题目,以文章之“骨”为切入点,探究行文框架,以文章之“心”为切入点,分析中心思想,以文章之“疑”为切入点,深化阅读思维。多样化阅读切入点的探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五册(2007年3月第2版)《旅夜书怀》一诗中“名岂文章著”一句被注解为:“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意思是说.我诗作虽好.何曾因此而为世人推重?”笔者认为:教材对此句的注译无可厚非,但注者可能忽略了反问句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杜甫其人其愿.后半部分的解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5.
北师大《高中语文教案》及《教材新探》,人教社《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异读》和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参均认为《谏》文主旨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新编教材“预习提示”则认为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哪一种说法正确?我认为后者的说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很高兴有机会能与你讨论语文教材问题。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问世之初,可说毁誉参半。誉之者评价其意义“不下于加入世贸”,毁之者指责其后果近于“误尽苍生”。部不免过甚其辞。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嘛。现在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两个学年,有了一段时间,回过头采看问题,可能比较客观冷静。你以为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课改”期间的高中语文教学,其主要载体是课本,当今尽管已打破了一本教材“一套统天下”的格局,但精神基本一致,必修,选修,读本,名著,校本……立足点之高,涉及面之广,已臻空前。在新课改与新高考配套的今天,面对这样庞大的教材系统,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活”?我们该如何在严重的“围城”状态之中获得新生?几年来的实际操作证明:以人为本,活用教材,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之道。  相似文献   

8.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语文教师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以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定。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能突破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深刻体会到,深人挖掘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特色,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特色的语文教学要能够常教常新,充满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一个单元往往包含多种文体的文章。这种编写体例更注重教材的整体性和育人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文章的“文体”特点,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更能说明这一问题。文章选取几篇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体互渗的文本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帮助师生认识文本的文体特点,明白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够鉴赏到文体互渗之美。  相似文献   

10.
《问说》教材注解对《孟子》“求其放心”的释义为“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这是不确的。既然是“放纵散漫的心”,还要“找回”它干什么呢!查《孟子》原文,知道“放心”的“放’不是“放纵”的意思,而是“丢失”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盂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沦,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只是普通的人容易丧失这些“本心”,“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他认为学问之道就是在于找回已经丢失的善良的本心。至于“大人者”,则“不…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2.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3.
孙阳 《语文知识》2014,(11):28-29
“秦晋之好”一词现在用来形容美好的姻缘,很多人也知道这个词源自秦晋两国的相互通婚。可是,历史真实中的两国通婚并没有今人想象的那么美好。了解“秦晋之好”的历史面目,对解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有诸多帮助。  相似文献   

14.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15.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是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目前在苏浙等试验区使用的新课标教材。它一改传统的单元编排体例,根据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应该说,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人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一文,笔者在备课时发现该文有多处“硬伤”,参考了这个版本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后,笔者认为该文是否应该人选高中语文教材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古文的释义是一项细致深入的工作,须要“不同的声音”多角度分析,以期获得对文章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更应该精益求精,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古文根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教研时发现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文言文一些注释存在的问题。兹列于此,求教于语文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最后一段中有一句话“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教材对此旬的解释是这样的:“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如果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未曾不对着文章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这是说,作者看到“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就美学意蕴而言.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登峰造极之作。文章篇幅不长。但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文学“富矿”.这给执教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授课艺术。能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交给学生一把探宝的钥匙,自行探宝.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20.
与五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版)将《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作“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同样的译法又见于《高中文言难句选释《(黄汉示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版)和《文言文语言分析》(薛儒章、孔祥珍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这种译法将句中的“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