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拉伯民族与阿拉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沙漠到海洋的历史。这一点在其文化经典尤其是《一千零一夜》中有着生动鲜明的体现,因而,沙漠与海洋的风土学是考察《一千零一夜》的有效视角。同时,沙漠与海洋又是阿拉伯人的行为空间,其行为模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行为伦理”,相对于表现在早期经典文本中的“观念伦理”而言,它是从伦理学角度考察阿拉伯文学的又一个重要视角。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中从沙漠到海洋的风土转换及相伴而行的“行为伦理”,在《一千零一夜》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早期基于沙漠风土的“观念伦理”与《一千零一夜》中基于海洋冒险故事的“行为伦理”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张力,它们通过矛盾而又统一的交互作用,不断塑成阿拉伯人的伦理风貌,形成了阿拉伯民族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导读重这个单元是说明文,包括四课书:《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导读体现新大纲精神,指导学法,培养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特征、顺序和方法,既让学生在纵向上学好弄懂每一课书,又在横向上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较扎实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在阅读教学中,以《向沙漠进军》、《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为例,指导自学另外两篇课文。紧密结合知识短文《说明的方法》,指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一词,课本注为“沙漠”。笔者认为欠妥,理由有二:一、“瀚海”一词解作“沙漠”和上下文所描写的环境是不相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送别友人归长安的作品。作者送别的地点是轮台。沙漠都是在高原  相似文献   

4.
正一、以讲读课文引导写说明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提供了一些有关老鼠的资料,要求学生自拟作文题,写一篇说明文。我考虑再三,决定让学生模仿刚学过的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写篇《向老鼠进攻》的说明文。在作文课上我不动声色,先让学生复述《向沙漠进军》的课文内容。因是本学期所学过的课文,学生能很快复述出来。我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并把《向沙漠进军》的结构提纲板书出来。然后,我布置作文题目,启发学生思维,在谈话问答中列出作文提纲如下: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向老鼠进攻?写出老鼠对人危害大:一是咬坏衣物等生活用品;二是危害庄稼、耗费粮食;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巴尔扎克的《沙漠里的爱情》,是两个个人历险故事,有着相似的情节模式和共同的以热爱生命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在《热爱生命》中人与兽对立,表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在《沙漠里的爱情》中,人与兽和谐相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拓展。这充分表现了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的不同民族特色,表现了两位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胜地:阿拉伯代表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老电影,很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所有那些你不可能在电脑屏幕上发现的细节—谁知道那蜿蜒的巨型沙丘上还有那么多复杂别致的纹路呢—都会深深地震撼到你,让你触目惊心。在所有涉及沙漠的电影中,这一部把沙漠拍得最美。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文首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课后就此设置的练习是:“最”表示沙漠危害人类的程度怎样?“之一”能不能丢掉?在教学中稍加引导,学生便不难理解沙漠对人类危害程度之严重,  相似文献   

8.
我生于文学世家,教育世家,又生于新闻世家。先父在大学、中学教书期间,数度在报社兼职,担任编辑。在我幼年,家中不仅仅有《儿童世界》、《小朋友》等儿童刊物,也有《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还有《新青年》、《观察》,乃至《宇宙风》、《人间世》、《逸经》,甚至也有《沙漠画报》、《369画报》,总之幼年生于书中,  相似文献   

9.
北京连遭沙尘暴的袭击、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以及鲸鱼集体登陆自杀等现象 ,充分显示了地球面临的危机。地球只有一个 ,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拯救地球已成为当今全世界的重要话题。作为重点科目的语文 ,在教学中更不能忽视渗透环保教育。  一、利用代表性课文 ,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升华。新编教材中有很多与环保知识有关的课文 ,如《种树“种到”联合国》、《向沙漠进军》、《斑羚飞渡》、《秃鹰之死》等等。在教学中应侧重渲染这些课文 ,增加环保气氛 ,激发学生的环保兴趣。  如《向沙漠进军》 ,作者写这…  相似文献   

10.
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是较典型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说明改造沙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我抓住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重点段落,先明确提示作者是按“如何抵御沙漠的进攻,如何向沙漠进军,如何利用沙漠”三步安排说明顺序的。然后把课前设计的图画在小黑板上(见图)让学生根据图上画的内容回答问题。学生能把沙漠向人类进攻有“游击战”、“阵地战”两种方式很快答出来,而且还能指出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文首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课后就此设置的练习是:“最”表示沙漠危害人类的程度怎样?“之一”能不能丢掉?在教学中稍加引导,学生便不难理解沙漠对人类危害程度之严重,而且也能知道除了沙漠对人类有极大危害之外,还有冰雹、地震、火山爆发、山洪等其他的自然敌人。目前“最……之一”也用得相当多,并散见在报刊以及一些名家作品中。是不是某种“说法”使用的人多了,使用次数多了,就逐渐成为正确的说法了呢?我总觉得:“最……之一”这种用法是错误的,它既不合逻辑也不符合语法习惯。翻开《现代汉…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法国评论家众口一词地把十八世纪的法国诗歌领域称之为一片沙漠,例如:“对于喜爱诗歌的现代人来说,法国的十八世纪是一个沙漠。”(布吕奈尔等《法国文学史》第一卷第363页)“人们有权把安德烈·谢尼埃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法国诗歌沙漠’。”(让·罗斯洛《法国诗歌史》第57页)“概括地标志了这个时期的特征的表述方式,就是‘诗歌的沙漠’。”(莫里斯·纳陀:《法国诗歌,《十八世纪》,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诗歌》第153页,拉罗斯古典丛书版,巴  相似文献   

13.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中 ,可教育学生要讲究伦理道德 ,将来一定要孝敬父母 ,并明确教育学生“子女有赡养老人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 ,除教育学生积极植树造林 ,爱护花草树木 ,保护植被 ,防止沙化外 ,还讲解有关《森林法》的一些知识 ,同时又和《土地法》联系起来。在讲到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时 ,还要适当与《水法》联系起来 ,让学生知道树木、土地、水资源等均属国家所有 ,任何人不经有关部门批准是不能随便占用的 ,否则就是违法。在讲授《大自然警号长鸣》时 ,不但讲解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 ,而且可向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话说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一路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有一难便是写作文了。唐僧师徒正穿越一片茫茫沙漠。沙漠,在《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5.
《风景谈》一文包含的美学观点唐明哲一、美为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离开了人,就没有审美的主体;离开了人,审美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从观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引出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  相似文献   

16.
《沙漠里的船》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主要介绍了骆驼为什幺能成为沙漠里的交通工具的原因,以及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注意下列问题:(1)弄清为什么把骆驼叫做沙漠里的船,认识事物之间普  相似文献   

17.
台湾唱作歌手游鸿明历时几个月闭关写歌,终于呈现给歌迷2000年新专辑——《下沙》。为了配合新专辑,音乐录影带必须有金黄色的沙漠,唱片公司在醋热的七月投下巨资远赴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进行拍摄工作。游鸿明在音乐录影带中化身成帅劲的英伦情人,不仅要与女主角在砂石遍地开花的沙漠公路中飞车追逐,还要独自一人在沙漠中不断地奔跑、跌倒,当人被恶劣的环境挤迫时发出绝望的呐喊,表现出爱情的毁灭与绝望。  相似文献   

18.
《中语参》(2004年3期)刊发了江苏徐学珍老师的一篇短《“最……之一”说得通吗?》。在这篇短中,徐老师以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中的“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一句为例,说明“最……之一”合用是错误的,它违背了词典“最”字的意义,“既不合逻辑也不符合语法”。笔认为,徐老师的这个结论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9.
刘炜 《黑河教育》2014,(11):66-66
正教学内容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沙漠里的"船"》。教学目标1.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教学难点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播放儿歌《骆驼》)听了这首好听的儿歌,同学们对沙漠是不是更加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3课《沙漠里的"船"》。(板书课题:沙漠里的"船")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练习题     
、j、,矛、直产、了一一 一、读课题,辨修辞。清把下列课题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里。 1.《沙漠里的船》() 2.《林海》() 3.《大海的歌》() 4.《“你们想错了"》() 5.《再见了,亲人》() 6.《金色的鱼钩》()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透”字的不同意思。 1.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