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利苹 《语文知识》2004,(11):14-14
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丰富精妙。同一个宇在不同的诗篇中具有不同的神韵和情致,比如“闲”字。  相似文献   

2.
张琳 《文教资料》2020,(2):84-85,120
《游山西村》一诗因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流传至今,相关解读大同小异。在设计教学时,作者另辟蹊径,抓住“从今若许闲乘月”一句中的“闲”字设计三重比较,让学生先通过诗歌内部矛盾的发掘,引起深思;继而通过对关键字的把握,加深理解;最终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补充,形成对诗人的全面认识。本堂课容量看似很大,补充的诗歌多达五首,但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学生在不断比较、思辨的过程中对诗歌及诗人有更加深入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4.
余菲 《文教资料》2009,(2):10-12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本文从其诗歌中“蜡烛”的几种意象:爱情思念、宴饮离别、闲淡释然等方面着手对其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其简要的阐释,以此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来重新赏析几首王维的诗歌。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历来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大都离不了“平淡”一语。最早用“淡”来形容梅诗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又说:“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之后有严羽《沧浪诗话》:“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等等。可见“平淡”几乎已成历来诗论家对梅诗风格的共识。梅本人也提出作诗应“平淡”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的“清”,首先是盂诗里的山水景致以清淡闲远为主,其次是诗歌语言的清新素淡,第三是在山水诗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是清高脱俗的。  相似文献   

8.
诗歌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因此,诗歌要把握诗情。把握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诗词里面写"闲"情的诗歌很多,表面的"闲"而心绪不闲,让我们剥开表面的"闲"走进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说优美     
自古至今,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坛艺苑,最受青睐的,大概就是优美。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骄傲。我国堪称诗国,诗多,好诗者多。而写诗往往喜欢并且善于表现“乐而不淫”的优雅、“远而不尽”的逸兴、“闲花落地”的韵味、“野渡无人”的意境等等。田园牧歌式的写景抒情之作,真可谓汗牛充栋。就是那位“金刚怒目”式地咏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陶潜,其诗歌也大都写得那样恬淡,闲远如采菊东篱之下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11.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闲”情笼罩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一、“闲”而早睡。第一句点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并非闲笔。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至此“夜游”之时已近四年,名义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二、“闲”而赏月。作者“解衣”之时,蓦然发现“月色入户”,多皎洁明净的月光啊!身处贬所,寂寞中只有它才是感情的寄托物,才能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的百花园中,题叶诗不失为一朵艳丽的奇葩。题叶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题诗方式,由来已久。白居易的“闲拈旧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许浑的“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等句,表现了诗人题诗于叶的一种潇洒浪漫的闲情逸致。  相似文献   

13.
马兴 《甘肃教育》2011,(6):24-24
所谓“三闲”,就是闲话、闲事、闲思。在十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不止学生,就连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算得上有自控能力的教师,也常常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事可做,但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元稹为人正直而清高;元稹主张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刺美见事”,反映现实问题,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产生过较大影响;元稹的华山诗写得风华流丽,动中见静,忙中有闲,从容不迫,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16.
“韵”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指琴声的馀音,并将原属音乐领域的“韵”范畴引入诗歌领域,即声韵之于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的重要意义.魏晋品藻人物的“韵”范畴或谓风度、或谓性情,义虽歧出,然皆指抽象精神.此时“韵”范畴还被迁延到评价书画美以及超越音韵学层面的诗文美.初盛唐偶有论“韵”,但大都指人之风韵;直至中晚唐诞生了新的审美趣味,其诗学内涵才被挖掘出来.经皎然和司空图诠释,“韵”呈现出“趣味澄复”的特点,于含蓄闲淡中求言外所寓的深层之意.司空图将“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并举,开启“韵味说”先河.  相似文献   

17.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一、“闲”而早睡。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  相似文献   

18.
秦现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赋兼善.秦现的词作品,以其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新风格,向来被人们尊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秦观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秦观这种凄厉哀怨、沉郁悲怆的伤心情致,不仅在其词作品里有着充分的表现,而且在其诗歌作品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纵观秦观一生的诗歌作品,既有早年横放杰出、少不更事的狂放意气,又有平时闲后时期的闲雅情趣,然而更多的则是理想破灭、忧惧畏祸的绝望心态.笔者认为,“伤心”和“悲情”是秦观诗歌的主要感情基调.因此,在拙文中笔者以此视角为切入点,着力于秦观诗歌“伤心”情致和“悲情”意绪的深入开掘,并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感情基调的深刻内涵和形成原因做一深入地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志忠 《阅读与鉴赏》2002,(3):29-37,92
一、诗歌鉴赏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 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流水, 贪得飞花忘却愁。 A.这首绝句抒发的是江上行舟、途中遇风、滞留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绪。 B.诗歌以水喻情,其独到之处在于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娣,取水为喻,可谓信手拈来,毫无斧凿雕琢之痕。 C.全诗一波三折:实阻而曰留,为一折;实愁而日闲,为一折;实思归而曰贪看,为一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 D.诗中的“飞花”指柳絮。武昌柳自古有名,如孟浩然诗云:“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本诗作者正是以“愁”…  相似文献   

20.
序文拾趣     
超短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著《六一诗话》,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这部书的序文只有一句话:“居士退汝阳而集,以资闲读也。”仅12个字。欧阳修作文以简洁明快、惜墨如金著称,一句“环滁皆山也”令世人叹为观止,品味至今。12字的奇序也算是这位文坛巨匠写作风格的绝妙注脚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