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在鉴赏该诗时提出:“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正>韦应物,中唐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他自长安赴滁州经过盱眙,傍晚时分淮水陡生风波,不得不停泊于水驿。其时夜幕降临,人雁归宿,诗人心事重重,久不能寐。他究竟想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品读《夕次盱眙县》,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滕汉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48-51,47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韦应物折节一事的真实性和折节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原因在于对韦应物《逢杨开府》一诗理解上的偏差。通过对此诗的重新解读可以发现:韦应物折节一事确实存在,其折节的内涵乃是完成了从一个轻狂少年到循吏的转变。至于其转变的原因,除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与诗人自己的家族出身、在家族中的地位及乱后的生活状况等有关。韦应物的折节一事反映了中唐士风转变的历史运势,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6.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以平淡自然著称,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音声论是韦应物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受佛教影响颇深。韦应物认为,音声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从审美层面来看,音声论在肯定客观美感存在的同时,更推崇审美主体的自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高二选读教材《唐诗宋词选读》(2007年6月第3版,丁帆、杨九俊主编)里《寄李儋元锡》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次年春作此诗寄赠好友“李儋元锡”。教材和教参上把李儋、元锡作为作者的两位友人。对此,笔者心存疑问。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  相似文献   

9.
徐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1-11,67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他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唐代诗人中能庶几接近陶诗的,惟有韦、柳二家:“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1]P2124中唐以来,柳宗元以古文知名而不以诗显,得东坡为异代知己,其诗才获“发明”。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品评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1]P2109,更将柳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在韦上”之评引起了后世广泛争论①,其实这一评价背后蕴含着东坡深刻的诗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韦应物大历、贞元间多次被派往江南为官,期间创作了数十首江河行旅诗,这些诗作意境凄清冷寂,节奏舒缓平和,韵味淡远悠长,语言朴实自然,具有不同前人的新貌,为韦苏州体的代表作品、唐人行旅诗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暮夜诗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多见于中晚唐诗作中。经过安史之乱的中唐诗人韦应物亦存有大量暮夜诗,他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夜色物象的描写,营造或宁静平和、或幽冷孤寂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思念故园和亲友的深情。韦应物的暮夜诗,也与他对禅思哲理的参悟、思亲念友的深情、追尚淡雅的情趣相结合,以景悟禅、以景抒情,达到了景与禅、景与情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中唐初期诗人韦应物(737—7927)的一首山水诗,在我国念过初中语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然而,我们都读懂了吗?比如说,“幽草”指什么?四句诗是否有寄托?诗的魅力何在?通行的唐诗选本都未对“幽草”作出解释。《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依据《诗经》中“有芄者狐,率彼幽草”,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高二选读教材《唐诗宋词选读》(2007年6月第3版。丁帆、杨九俊主编)里《寄李儋元锡》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次年春作此诗寄赠好友“李儋元锡”。教材和教参上把李儋、元锡作为作者的两位友人。我在教学此文时,学生对此有疑问,为之争论不休,教学进度一时难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针对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歌行诗进行分析,结合中唐之前歌行体的发展历程,探讨韦应物歌行诗的兴讽特色,以及歌行诗中蕴藏的盛唐情结。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是唐诗处于开元、元和两个诗歌高峰时的重要诗人。他对盛唐辉煌的诗歌艺术有所继承,同时对下一个诗歌高峰的到来又起到引发作用。并且,韦应物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清远=派诗风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性人物。所以,我们可以说韦应物在唐代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是一个重量级的诗人。韦应物在诗歌史上的丰功伟绩并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及其两篇译文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功能语言学在古诗语篇分析和古诗翻译研究方面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陈与义传     
传主简介 陈与义,南宋诗人。他天资出众,小时候就能够写文章,二十三岁科举中第,曾以《墨梅》诗见赏于宋徽宗,仕途比较顺遂。陈与义为人稳重,不苟言笑,待人谦虚谨慎,但是临节刚不可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从精神的诗法技艺到雄浑沉郁的艺术风格主要受杜甫影响颇深。当然他的诗也有自然平和的风格,这与陶渊明、韦应物等诗人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陈与义号简斋,所以他的诗被称为"简斋体"。  相似文献   

18.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赏析】韦应物的诗以描摹细腻,刻划精微生动见长,这首诗表现了这样的特色。首联点题,说明送别友人的地点 (楚江、建业)、时间(暮)、环境(微雨),“微”“暮”两字成为诗眼、颔、颈两联就表现了“日暮微雨”状态下的“来帆”、“鸟影”、“海门”、“浦树”,各具特色而又和谐统一。韦应物似爱用叠字,其他的诗中也曾多次出现叠字,如“冥冥花正开,然新乳”、“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  相似文献   

19.
李四会 《教师》2012,(9):126-126
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诗人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期卓然而出,自成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濡染盛唐风韵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从韦应物诗歌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诗风的延续以及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韦应物诗歌和盛唐气象的某些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