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早期社会历史发展观与“大同三世”说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前后相承关系,前者确定了后者的基本内涵,是后者的真实起点。“大同三世”由古老的名词术语到成为康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观概称的过程,实质是对今文经学不断改造,使其旧有的概念形式被赋予日渐增多的新思想内容的过程。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重新解释“三世”内涵,明确添入原所未有的君主立宪主张,仍有其积极意义,不宜说成是思想“蜕变”。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3.
由华南师大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编撰的《康有为论著与研究丛书》正在由广东高教出版社陆续推出,首先问世的是钟贤培副教授主编的《康有为思想研究》(近期出版的还有钟贤培、陈永标、刘伟林副教授编:《康南海诗文选》、周德昌教授编:《康南海教育文选》、沈茂骏副教授主编:《康南海政史文选》,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是一位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影响极大的人物.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有自己一个完整独特的思想体系.在国家内外交困,面临灭国亡种危机的情况下,他大声疾呼,变法图强,改革社会;他主张革除封建专制,实行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论     
(一)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一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戎变法失败后,易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内而农民起义运动如燎原烈火,外而帝国主义者纷纷入侵,企图变中国为他们的殖民地。有为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人,他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奋起从事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虽屡遭挫折,而毫不  相似文献   

5.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6.
“世卿世禄制”此称谓始于何人,已不可考.但是,关于“世卿世禄制”是不是我国西周时的官僚制度这个问题,过去却存在着不同的两种看法: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它是西周时的官僚制度.其中把意见表述得最明白的是《中国史稿》一九七六年第一版,第266页文中说,西周时“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但有人却认为,它不是我国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僚制度.韩席筹先生在《左传分国集注·鲁》的按语中说、“周之兴,曰:建官惟贤,任事惟能.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乌有世卿之制乎?”可见,对“世卿世禄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是史学界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是指文学艺术的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大于形象本身.这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规律.中西文论各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结果可谓殊途同归.过去,人们介绍或申述此说,总是引用西方文论家的说法,好象此说最早来自西方,对我们来说是“进口贷”.但叶嘉莹教授却认为,对这一理论的阐发我国比西方要早.叶教授在评论我国清代词论家周济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说时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8.
关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思想渊源,学界在是否剽窃了廖平问题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此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只局限于从言论的争吵中取得证据以证明此案,少有综观康有为全部著作以求勾勒其思想之流变,如忽略康有为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辑>中的今文经学思想就是明证.其实,在著<广艺舟双楫>时期,康有为已经具有今文经学思想,并应用于书学理论研究,且形成完整的书学理论体系,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的形成似与廖平无关.  相似文献   

9.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莫言说世     
莫言 《学习之友》2012,(11):10-11
谈高考,人人痛恨,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读《红楼梦》,都道林黛玉可爱,薛宝钗可恨,但如果儿子找了个“林黛玉”,怕不气晕。以此类推,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1.
微博说世     
人字有两笔:①一笔写前进,一笔写后退。不恋顶峰的人更可贵。②一笔写逆境,一笔写顺境。逆境是熔炉。③一笔写付出,一笔写收获。失去的不一定不美丽。④一笔写朋友,一笔写对手。对手是走向成功的陪练。  相似文献   

12.
作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准备、思想准备、艺术修养的准备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进入创作过程的问题了。 那么,一个作家究竟怎样从生活进入创作呢?何其芳认为,关键在于作家是否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只有获得了创作冲动,才算是一件艺术作品受了孕,一个新的艺术生命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发育、成长的历史。 什么是创作冲动呢?何其芳说,在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创作家那里,创作冲动就是生活给他们孕育出的作品的胚胎已经形成的征兆,是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在某种契机上的高度结合的产物。如契诃夫所说:“平时注意观察人、观察生活……那么后来在什么地方散步,例如在雅加达岸边,脑子里的发条就会忽然卡的一响,一篇小说就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站在现代中、西文论的高度上,对刘勰的“情志说”作出界定并俯瞰观照,追寻它在“言志”与“缘情”两大思潮斗争交融中诞生的根与触媒;分别从以“虚静”酝酿审美胸襟,在心物交融中培养审美情志,以“入兴贵闲”把握艺术契机等三个方面剖析其审美内涵,最后在回眸观照文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并揭示它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局限.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动词“问”除了极少的几个用例作“问候”、“慰问”讲,绝大多数是“询问”义.本文论述的是“询问”义的“问”用作谓语所构成的多种句式的特点.“询问”义的“问”,作谓语时,表示有不了解的事情要向别人询问,把问题提出来请别人解答.这样就涉及询问什么(询问的内容)和向谁询问(询问的对象)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可以由双宾语句式表现出来,承担询问内容的词语是直接宾语,承担询问对象的词语是间接宾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母问奢其故.”“奢”是询问的对象,是间  相似文献   

15.
张晓荣 《考试周刊》2008,(10):182-184
伊凡三世是俄罗斯统一国家的缔造者,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俄罗斯对外扩张的开创者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其一生宏伟的历史功绩被后人称为"伊凡大帝".  相似文献   

16.
1815年之后,法国在国际上失去了大国地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国资产阶级渴望在海外扩大势力范围,然而经济的发展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困难,这引起了民众对法兰西帝国的严重不满,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具有军事冒险精神和民族主义原则的拿破仑三世从1852年登基称帝开始,连续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这些战争虽恢复了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但也带来了严重后果。普法战争中的法军失败,直接导致了第二帝国统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17.
"三世出妻"之三世为叔梁纥、伯鱼、子思,与孔子本人无关;"出妻"之"出",不但有男方主动休妻之义,更有女方主动离开之义。孔子之父叔梁纥因正妻无子而休妻,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孔子之子伯鱼因为死得早,其妻无依无靠,便带着子思返回娘家讨生活;子思之妻因子思家贫而自愿离开。有些学者认为"出母"为"生母"之义,结合语境看也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通之所以然.我认为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审视诗禅的同异之处,才能对我们深入理解诗(艺术)的特质,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从封建科举仕途、转向“西学”,以求救国。一方面,他的改良主义的变法思想和维新理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新精神;一方面,此于出身、地位,又与封建主义思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能彻底决裂。虽然,却为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具有泛神论的倾向,这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体系和正确评价他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必要的,对于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总结他们留下的理论思维教训也是有益的。康有为是否有泛神论倾向,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检查他本人的著作,那就不难发现,他自己已经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在《诸天讲》中写道:“泛神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