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浅析中国女篮在广岛亚运会失利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篮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以73:103的悬殊比分输给了韩国队。本文仅从本次比赛中国女篮的进攻与防守方面的技战术,心理因素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篮个人防守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1996年奥运会开始,中国女篮在三次世界大赛中相继失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观测统计及比较法,仅对中国女篮队员的个人防守能力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女篮提高个人防守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女篮攻击性防守能力差;防守技术运用的准确性差;防守应变能力及针对性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哲学分析、系统分析、实验论证等综合性研究方法,提出中国女篮防守观念转变与创新研究,目的在于确立中国女篮防守训练的思想观念,明确中国女篮防守训练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女篮防守战术的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法等的方法,对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女篮与对手攻防能力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女篮攻强守弱,攻守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女篮进攻能力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明显,特别是快攻得分、2次进攻得分、对方失误得分和失误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分能力和失误与世界强队的差距缩小,进攻篮板球和助攻能力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拉大;中国女篮的防守能力与世界强队具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抢断上与世界强队存在显著性差异,失分、防守篮板球和犯规与世界强队的差距缩小,抢断和盖帽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拉大;中国女篮队员与世界强队队员相比,心理素质较差,自信心不足;中国女篮强对抗能力较弱,破对手紧逼防守的应变能力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女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第14届女篮世锦赛和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篮比赛情况可以看出世界女子篮球的男子化、高大化发展趋势。中国女篮身体对抗能力差,个人能力不强,对欧美女篮技战术特点认识不足,应对能力不够,是中国女篮与世界强队差距所在。根据中国女篮现有的身体条件,提倡和发展对抗中的个人技术,建立“灵和准”的技战术风格。为中国女篮在今后的比赛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篮在28、29两届奥运会女篮小组赛中分别与捷克队、西班牙队、新西兰队进行了比赛,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女篮在第29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队进步的原因在于:更新观念,努力提高对抗能力;大力拼抢篮板球;重视防守,取得比赛的主动权。与世界强队比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身体对抗能力、提高个人进攻和防守技术、培养顽强战斗作风,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通过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2010年中国女篮在第16届篮球世锦赛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技战术水平不高;心理素质差;年轻球员国际比赛经验缺乏;个人能力不足等是此次篮球世锦赛中国女篮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比以往国际大赛,中国男篮的防守能力和防守质量在第29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世界对手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是防守技战术体系的全方位差距,集中体现在防守技术、防守战术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技术统计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2支球队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参赛队伍攻防技术进行等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进攻方面,塞尔维亚、美国、荷兰、巴西、中国进攻能力表现最突出,WRSR值最高,处于B级水平;防守方面,美国队防守最为出色,与塞维尔亚、荷兰和中国处于B级水平;巴西防守不及其他强队,处于C级水平;塞尔维亚攻防WRSR值最高。各队进攻WRSR值、防守WRSR值、攻防WRSR值与最终排名均呈显著相关,具有统计意义。里约奥运会女排共分为5档,中国、塞尔维亚、荷兰和美国攻防上均处于第1档水平,代表当今世界女排的最高水准。里约奥运会高水平女子排球队攻防技战术的共同特征表现为:扣球进攻点多变,路线多样化;发球攻击性强;拦网意识高,取位准确;二传到位率高,传球形式灵活多变;强队攻守兼备,注重团队协同作战等是新时期排坛高水平球队的技战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2005年世青赛的比赛,以中国青年队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比赛中出现的防守行为分为个人防守技战术和集体防守技战术.结果表明:防守中的技战术行为是围绕整体防守队形展开的,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特征.断球成为最主要的个人防守形式.围抢是在防守队形的保护层次形成后,在局部区域内,数名防守队员相互协调,围堵控球队员,并将球抢断下来的一种集体性的防守行为.在前、中、后场各区域内,防守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战术目的.通过防守行为的整体性和主动性加强防守效果,是中青队在防守中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雅典奥运会女篮强队技术、战术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常规和专项技术统计以及录像观察对代表此次奥运会女篮强队的前四名球队的技战术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当前世界女篮优秀球队队员技术全面,全队战术熟练多变;各位置球员除具备各自位置特点之外,均具有灵活、全面、高大、强悍的趋势;各支球队均采用压迫式防守,始终给对手造成巨大压力;全队防守战术明确有效,队员配合熟练默契.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赛实际统计和观察,分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现状,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散打运动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按武术散打战术的攻防性质,产生5种复合形式与7种战术行动指标;战术行动在比赛中运用的质量和产生效果是运动员取胜的重要因素;不同级别散打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成功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7种战术行动运用次数以防守反击、防守反击后防守、进攻后防守最多;成功次数和成功率以防守反击、防守、进攻后防守反击最高。  相似文献   

13.
篮球战术意识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研究制定了评定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方法及标准 ,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篮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提供了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第十五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篮球比赛的现场观察和技术分析,指出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基本功、抢篮板球的技术和意识、防守的攻击性、战术的先进性、思想作风、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还需加强,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录像观察等方法对网球比赛技术效能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熵权法的基本原理,构建网球女子单打比赛技战术效能评估体系与草地网球女子单打比赛技战术效能评估体系,并运用以上效能评估体系,对塞蕾娜·威廉姆斯在硬地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与草地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从接发球技战术、相持阶段技战术三个方面对效能体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统计方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影响艺术体操运动员跨跳能力的主导因子,并建立了测评指标体系,对评价的目的、内容、评价方法及结果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影响运动员跨跳能力的因素,据此建立了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及新技术与新战术运用等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技战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的半决赛和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世界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主要使用的技术有6种,但主要得分手段仍为横踢.跆拳道运动员防守技术尤其是拳的技术普遍薄弱,有待提高;比赛中胜方踢腿次数少,但得分成功率高出负方近一倍,表明胜方技术应用能力强于负方.分析结果有助于了解国际跆拳道运动的技战术发展趋势,使我国跆拳道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攻守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浩  赵勇  董坤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709-1711
随着足球比赛激烈程度的提高,角球攻守战术运用效果,已成为影响比赛胜负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进攻和防守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本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攻守战术运用特点和趋势,为指导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球、手球运动技能和战术体系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综合分析法,从迁移理论入手,分析了水球和手球这两个项目的异同点,对他们之间的运动技术、战术体系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诸多可相互迁移的共同因素,且手球对水球有较明显的积极性迁移。文章提出:把手球运动中先进、成熟的技、战术训练方法结合水球运动的特点加以改进,进而合理地运用于水球运动的训练与竞赛中,对提高我国水球运动的竞技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录像观察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08年—2010年三届网球大师杯赛中15名世界优秀职业男子网球单打选手的发球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显示:抛球动作娴熟,抛球高度准确、落差较小;后摆引拍方式仍是职业选手引拍方式的主流,抛球与引拍同时进行和中间无停顿的流畅型发球引拍节奏是优秀选手发球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