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尔基光辉灿烂的一生是富有传奇性的,他同俄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所进行的斗争密不可分,他的一身兼有文学家的才华和革命战士的气质。高尔基无产阶级美学思想熠熠发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宽阔的胸膛,激励他们为建设自己强大,繁荣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美丽的青春,这种美丽源于无产阶级美学思想;源于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真、善、美;源于无产阶级的劳动;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光辉灿烂的一生是富有传奇性的,他同俄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所进行的斗争密不可分,他的一身兼有文学家的才华和革命战士的气质.高尔基无产阶级美学思想熠熠发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宽阔的胸膛,激励他们为建设自己强大,繁荣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美丽的青春,这种美丽源于无产阶级美学思想;源于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真、善、美;源于无产阶级的劳动;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3.
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国白银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批评家、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都采用象征手法、蕴涵神学主题。本文以《诸神的复活列奥纳多·达·芬奇》为例,分析梅氏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人物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于怡 《科教文汇》2009,(15):230-230
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国白银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批评家、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都采用象征手法、蕴涵神学主题。本文以《诸神的复活列奥纳多·达·芬奇》为例,分析梅氏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人物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国白银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批评家、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都采用象征手法、蕴涵神学主题。本文以《诸神的复活列奥纳多·达·芬奇》为例,分析梅氏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人物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小说家井原西鹤写过一部很有争议的作品,叫做《好色一代男》,里面的主人公世之介就是一个好色男人的代表。世之介的父亲是一个商人,蓄积了大笔财富,而他却挥金如土,唯独对女人感兴趣。为了能和妓女、妇人、村姑耳鬓厮磨,他不惜和家庭闹翻,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著作颇丰,他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家庭恶毒女性形象和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新式女性。生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老舍,既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又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并受西方文化的洗礼。所以在老舍作品中特别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深层的文化心理倾向——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怀疑和排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3)
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是非常独特的一件作品,在绘画表现的对象、画面的美感、画面的构图等方面展现了苏轼的绘画才能,苏轼主张用心作画,他的作品和思想受到珍视和喜爱。  相似文献   

9.
徐晟 《科教文汇》2014,(22):35-36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以及编辑出版家,其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但他的“学生观”一直为世人所忽略。结合时代需要即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可看出《圣陶的“学生观”内涵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以及编辑出版家,其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但他的"学生观"一直为世人所忽略。结合时代需要即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可看出叶圣陶的"学生观"内涵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13,(35):46-47,76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之作。托尔斯泰在其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老子不期而遇,老子所代表的东方思想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解构老子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可分成三个阶段的研读实现的:研读翻译、选择性解读和最终的升华。融汇老子与其契合的思想到托尔斯泰主义中,并在其中实现了对“道”“无为”的动态阐述。托尔斯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使得其作品凝聚了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孙育红  黄园 《科教文汇》2013,(29):65-66
井伏鳟二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无产阶级文学风靡日本,周围的朋友大都加入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阵营,但是井伏鳟二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创作关注普通入的生活,幽默的笔调与其间透出的淡淡哀愁相交织,绘制出了一幅幅劳动人民努力生活的画面。二战中井伏鳟二被军部征用,成为了“日本笔部队”的一员。这也成为他将战争纳入创作的主题的契机值此,井伏鳟二开始直面战争关注社会,写出了一系列的带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战争小说。托尔斯泰是有名的非暴力主义者,他提倡理想的世界应当不分阶级不分国界,以爱为准则,拒绝一切暴力,人们靠着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笔者经考察研究井伏鳟二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期间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他的战争小说中所表达的战争观和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井伏鳟二的战争小说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是一个巨大转折,他对战争暴力行为持严厉批评的战争观也对后世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婷 《科教文汇》2012,(14):60-61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俄罗斯心灵"这一概念,认为"俄罗斯心灵的原始象征是没有界限的平面",通过本体"我"对他人的关爱,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提升。作者认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塑造,深刻地诠释了根植于"我们"中"我"存在的客观实在性。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是否可以代表"俄罗斯心灵"全部的内涵和外延?二者究竟有多少重合之处?本文将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等代表作,从宗教内涵及与唯美主义、人本主义关系进行探讨,充分挖掘其作品中对"俄罗斯心灵"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郑欢 《科教文汇》2014,(1):27-28
《爱弥儿》是卢梭自认为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卢梭在书中通过对他所假想的人物爱弥儿的教育,表达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对,进而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它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小说。本文笔者将从背景信息、我的评价以及我的关注等三个方面对该书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5.
欧雪  刘珍玲  戴晖 《科教文汇》2021,(11):173-175
在中国,斯坦贝克及其作品享有较高的文学声誉和研究热情,学者们对其作品的研究涉及许多不同的角度,特别是有关无产阶级的内容。然而,将斯坦贝克作品与中国相联系的论文成果却不常见。从与中国历史背景相关、与中国社会相关、与无产阶级精神相关的三大元素出发去分析斯坦贝克的作品,阐释其在中国久负盛名的原因,对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龚海龙 《科教文汇》2014,(20):69-71
索尔仁尼琴---这位在正义里守望、逆境中前行的伟大苏联作家,以其批判性的文学作品,采用独特的人文主义情怀来阐述人性之爱。本文以索尔仁尼琴的《红轮》为研究对象,首先将《红轮》以及命运多舛的创作历程呈现出来,然后从社会环境、文学传统以及宗教信仰三个角度,对《红轮》创作的文学背景加以深刻分析,目的是透过《红轮》这部长篇巨著,为现代人展现俄罗斯革命时期的芸芸众生与社会百态,最后则从《红轮》的文学视角出发,对索尔仁尼琴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批判主义等文学思想加以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梁若婷  徐美兰 《科教文汇》2021,(10):169-170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作品描述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一天的生活细节,以此来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该文着重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和形成的原因,提出女性要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要积极地争取权利和地位的平等,进而呼唤世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立功 《科教文汇》2014,(31):113-114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周晓云 《科教文汇》2020,(9):174-175
周涛的散文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呈现十分充沛。本文简述生命意识内涵以及新疆地区散文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从生命的信仰、物种的颂赞、人物的赞赏、经历的表达、文化精神的传达等方面阐述其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何苗 《科教文汇》2007,(1):164-165
Lawrence is regarded as one of most accomplished short story writers in twentieth century, with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one of his early works. Through the death of a miner, the text shows how humanity was ruined by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is essay is intended to unveil the destructive forc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sband and w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