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体验历史"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中,在解读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和文章立意时,更强调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强调在感悟中寻求类似的经历、类似的情感.如果从教育整体观上来解读"体验"或许更为贴切.首先是感悟,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其次是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再次是表达,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最后是获得精神自由,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  相似文献   

2.
张瑜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220-221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阅读教学也是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也应该坚持"多元有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文本维度、主观维度和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对"体验"的解读为"采用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同时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无不说明"体验"与"教学情境"的密切联系:体验以教学情境为支撑,或者说体验具有情境性.事实上,教学情境也具有体验性,教学情境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就是体验.  相似文献   

4.
<正>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有"唤醒"、"体验"、"浃洽"、"兴起"四个步骤。所谓"唤醒",其实就是输入文本信息,激活原有的人生体味和经验,引发阅读期待,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也是文本解读的第一环节。所谓"体验"是在体验状态中,主体与客体浑然同一,设身处地,平等对话,精察其理,感受作者的原有体验,深入作者的表述心境……驰骋想像,融进自我,反复体验,渐渐相近,久而合一,形成新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5.
李伟 《中学生物学》2011,27(7):30-31
新课程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实践"、"模拟制作"及"设计"等活动,而且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体验"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偏离关注学生体验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以及感悟能力,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是学生基于当下的社会体验的个体化的体悟过程,不是一个还原文本创作的过程,也并不存在唯一的终极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合时的、个体的,其中,人性立场应该是坚守的价值维度之一,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达成对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老师们也认识到"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课堂中老师们常常能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触摸作者的心灵。但这一目标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逐层深入解读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文本解读具备了个性化解读的特点,但出现了政治化、功利化的趋势。其实,文本解读其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文本阅读,是阅读主体以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阅读、体验和再创造的活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往往注重对文章的分析而忽略了对作者的解读,往往重视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而忽视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角色体验。真正意义的文本解读,应从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现象学语文是站在教学论的角度积极倡导语文教学要将丰富学生的体验以及结合生活世界作为根本出发点,将语文还原成更加多彩真实和质朴的语文。现象学语文视角强调的是学生的良好体验,特别是在阅读和文本解读当中注重还原生活和世界的本来面貌,在文本阅读当中和作者进行对话。高中生的休闲性阅读则是适应现象学语文要求的一种方法,它丰富了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进行深层次的文本解读,还原阅读以及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作品一旦写出,就脱离作者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因此,作者的意图不等于作品的意义。语文学科文本一旦进入阅读过程,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作品"。文学批评中的"意图谬见"反对将作者意图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语文学科文本解读中的"意图谬见"要强调的是,作者的构思或意图不是文本解读的中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对作者构思或意图的解读。正确对待文本解读中的"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有助于揭示作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莉 《现代语文》2007,(4):101-102
一、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生命对话 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那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选文不仅蕴涵了作者的生命情感、意志、认知、希望、信念、追求和精神,而且当师生对它进行解读时就蕴涵了师生活的生命体的各种体验。作者对文化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呈现在对象化的选文文本中。教师对选文的解读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作者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他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学生交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开展多元解读,让学生的个性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基于此,从紧贴文本,开展个性化、多元化体验,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品读关键词句,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从多个层面来透析主旨,激活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一、突破多元解读的瓶颈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首先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而学生走进文本是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  相似文献   

16.
"多元解读"这个概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明白,"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审美追求,因此,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候甚至会超越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也近于一次再创造,由于再创造的过程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感受,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立体的、多元的。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文章进行解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解读的高明与否,还要看读者自身的经历、能力和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解读凌驾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之上,干涉学生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8.
<正>文本解读中,对中西文艺理论的"化用",强调的是在素读、深读、体验、思考的过程中,理论的自然出之,悄然作用,像呼吸一般自然,像血液流动一样顺畅。或者是完成对文本的初步创造之后,因为有理论的启悟,获得解读灵感后的再度创造。套用理论,按图索骥;或者从文本中寻章摘句,来验证理论,导致理论和解读变成"两张皮",则不属此列。在此基础上,还要讲究"审美"。这突出的是一种终极指向,一种灵魂式的统摄。科学性的解读,实用性的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经典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传世散文名篇,自发表以来,屹立中学语文教材数十年,成为让一代代的中学生绕不过去的存在,其地位可见一斑。然而,除了其经典的写景段落,作为一篇承载着作者独特情感体验的散文,却很少能走进学生心里,浓重的政治意味束缚了文本解读的生命力,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鲜少被触及。本教学案例重在从人性向度解读朱自清的"不宁静",呈现基于作者独特情感体验和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解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解读案例和解读方法。我们也提倡作者、编者、读者三者对话。并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当文本真的被多元解读了,当学生真的有独特体验了.面对标准化考试.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