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金采石之战蔡志祥宋金京口之战后,双方对峙局面大致稳定了下来。双方虽时有冲突发生,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还是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金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金内部发生政变,完颜亮自立为帝。随之,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迁都燕京(今北京),并宣称“江南...  相似文献   

2.
《石灰吟》选自明代诗人于谦的《于肃愍公集》。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同情广大劳动人民,兴利除弊,深得群众爱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士木之变”,明军丧师五十余万,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军进逼北京。在这危急存亡之秋,于谦坚决主战,领导京师人民打退了瓦刺的军队,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但英宗还朝复位后,以“大逆不道,迎立补藩”的罪名将他杀害。著作有《于肃愍公集》。  相似文献   

3.
唐岛海战:世界上首次使用火药兵器的海战●张墨金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完颜亮夺取政权,杀金熙宗自立为帝。此后,通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强化中央集权,积蓄了力量,实现了迁都燕京(今北京)和再迁汴(今河南开封)的战略部署,并大肆征兵和训练军队,大造战船于...  相似文献   

4.
陈学文 《天中学刊》1998,13(6):82-84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留下一首脸炙人口的《石灰吟》:“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展示了他卓越高尚的情操,也正是他命定的悲剧历史命运。哲人口:性格决定命运,诚然。于谦出污泥而不染,宁折勿屈,保持洁白无瑕的人格,视死如归。他与屈原、伍子百、贾谊、苏武、司马迁、诸葛亮、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一脉相承,受先烈精神的感召,九死而不悔,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名节重于生命。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是风云变幻的28年(1436-1464):土木堡之役,英宗朱祁镇被俘沦为衡了囚;脚…  相似文献   

5.
《石灰吟》的作者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爱国将领。这是《语文》初中第三册的注释,语不甚详。史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治时(1439——1449)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赋税加重,徭役频繁,富贫两极分化。“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调集军队,守卫北京,击退了瓦刺军侵扰,战功卓著。后来,徐有贞、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于谦在朱明皇室内兄弟争位夺权的倾轧中,被害身死。  相似文献   

6.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他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过去一般认为他是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县),但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却认为是南阳人(也在今河南省孟县境  相似文献   

7.
一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幼年勤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辞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修养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詠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如他在《石灰吟》里写道:  相似文献   

8.
于谦是郭德纲的搭档,郭德纲的大红大紫,使得于谦也一夜成名。对于名利,于谦看得很淡,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了个好妻子。而小他10岁的妻子,则是他用机智“改造”出来的。说起自己的妻子白慧明,于谦的脸上笑开了花。  相似文献   

9.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31年(公元1398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他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积极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不仅勤勉从政,率先却敌,英名流芳于世,而且激情满怀,笔下生花,写下了数以百计的壮美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石灰吟》作者于谦(1398—1457),辽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年时代,胸怀大志。如他说:“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明成祖永乐十九年  相似文献   

11.
《红蜻蜓》2023,(12):12-13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李白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12.
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是个隐士,居住在襄阳的鹿门山(今湖北襄樊市附近)。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今西安)参加了一次文人们的集会,即席赋诗,写出了“微笑淡河汗,疏雨滴梧桐”这样的佳句,大家都很叹服,认为他极有才华。他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不甘心长久隐居,为谋求出路,他常奔走于江淮之间。一日,他乘舟行至建德江(今新安江)。傍晚时,薄薄的雾霭,弥漫于空中,迷蒙荒寂,船只得停泊在江中的小洲(即渚)边。拴好小舟后,诗人独立船头,茫然四望:在莽莽的旷野里,只见上面一片蓝灰色的天空,下面一片黄褐色的大地,无止境地向远方伸延。在极…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记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作者范晔相当自许,曾在给他的甥侄的信中特别说到他的(后汉书)体大思精,其中的传论、序论、赞语都是奇作杰思。虽然他同时表示欲为贯古贱今的人真正知晓,故意纵情狂言,但这部书能够在当时众多的东汉史书中独占鳌头并流传于后,自有它的贡献,使它成为研究东汉史乃至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必读之作。(后汉书)的今注今译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要做好这件工作也并不容易。这不仅是说《后汉书)今注今译)524万字的工作量巨大,力量的组织不易;而且在这古典今注今译浪潮奔涌的时候,以什么态度、什么方式来把…  相似文献   

15.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因谏官诬他“燕饮颓放”,被罢官,自号放翁,南宋越州(今浙江绍兴)山阴人。他出生在一个“世守农桑之业”的家庭,但到了祖父陆佃时,已处于清寒困窘的境况  相似文献   

16.
贝金铸 《现代语文》2006,(11):14-15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丧亲失养,寄食于游宦广陵之叔祖父王乙,遂占籍广陵(今江苏扬州)。王令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他一生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为业,往来于瓜洲、天长、高邮、江阴等地。王安石对他极为赏识,认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王逢原墓志铭》)(1),誉之曰“窃以谓可畏惮而有望其助我,莫逾此君”(《与崔伯易书》)(2)。正因为才高命蹇,加上他无心仕进,其理想抱负一寓于诗歌之中,自有一股回肠荡气之风,其千古名作《暑旱苦热》就足以孤篇横亘全宋:  相似文献   

17.
殷芳清 《语文知识》2002,(11):49-49,F004
1.于谦14岁赴杭州应试,主考官叫虞谦,考前点名点到了于谦,但他不敢应答。主考官明白了个中缘由,便出了上联试其才华,于谦从容的对了下联。对联是: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  相似文献   

18.
提起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 ,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从这首《石灰吟》来看 ,于谦很善于以诗咏物言志 ,既把所咏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 ,又能很好地体现自我的人生精神。他的《咏煤炭》也是这种风格。《咏煤炭》是一首煤炭的颂歌。于谦以“凿开混沌见乌金”直接入题 ,那蕴藏着光和热 ,饱含着温暖的煤炭从大地中被挖掘出来 ,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于谦说得很生动 :身为“爝火”的煤炭虽小 ,但它点燃后带给人们的温暖 ,让人感受到似乎是浩浩的春意重…  相似文献   

19.
陈栋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145-146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在诗、画两派,王维算得上是硕果累累,其中以其富有禅理的诗歌最为突出。本文将就王维的诗歌,分析他在禅学上的成就和其独特的造诣。  相似文献   

20.
于谦是明景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家,他所执行的各项政策基本代表了明景帝的施政意图.于谦在景泰年间坚决反击蒙古、重点防范北方民族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他的南方民族政策并不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明朝不能摒弃封建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立场,失却了南方民族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