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作为著名导演谢晋的母校,谢塘镇中心小学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开发和实践儿童影视教育校本课程。本文从营造儿童影视教育校园文化场、构建儿童影视教育校本课程群、提升儿童影视教育课程行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我爱影视"儿童影视教育校本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于2006年8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会上对学会下属的影视委员会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从即日起取消影视委员会,同时撤消褚童原任影视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学会不再续签和褚童合作的协议。严正声明:从即日起停止使用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影视委员会的名义。如再使用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其后果自负。2006年9月10日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声明$中国儿童音乐学会  相似文献   

3.
游韵  谭斌 《教育学报》2009,5(1):25-32
儿童作为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一方面寄托着成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以"小红花"为标志的对其天性的规训.这一悖论通过文学艺术中"另类儿童"的"小红花情结"得以显现.论文从描述影视文本中"另类儿童"的教育经历入手,反思以"小红花"为代表的制度化教育对儿童天性的规训,揭示教育在"天性与规训"之间的矛盾.论文受现象学教育学的启发,提出要尊重"儿童的秘密",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一种"恰当的教育关心",将儿童基于天性的成熟和发展合理地纳入到社会需要的轨道中.  相似文献   

4.
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为批判传统旧教育而提出的思想,属于一种破旧立新的观念."五四"运动时,其思想进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思想界、教育界、文学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儿童中心论"就是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教科书等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界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形成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其二是推动了现代儿童小说的原创进程.特别是"启蒙教育"主题儿童小说初露峥嵘,成为中国儿童小说在现代生成的第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简论中国儿童福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儿童福利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与功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观包括从社会功能出发与从儿童权利出发两种基本观念。以现有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中国儿童在整体上享有的福利表现出相对充分的特征,并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必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予以特别重视,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中日两国儿童虐待方式等方面的规律,进而了解儿童受虐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分类学方法,从儿童虐待类型、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影响因素、虐待者的经济状况、受虐者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124例和日本170例儿童虐待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身体虐待和期待过高是儿童虐待的主要类型;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明显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虐待发生率高;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0~2岁虐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性虐待率增大.结论: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当媒体用中国电影吹响"集结号"来形容2007年中国电影带来的喜悦时,儿童电影也在本年度迎来新一轮创作热潮.儿童电影产量再创新高、佳作涌现赢得口碑、儿童电影营销策略的突围等利好表现,凝聚成一股合力提升我们对中国儿童电影未来发展的信心.对中国儿童电影来说,2007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年头.  相似文献   

9.
迈进中的发展心理学事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奠基期和发展期两个历史阶段.1962年朱智贤教授著的<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为发展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儿童心理学研究拓展至对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研究,学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回顾过去,展望将来,发展心理学面临着十项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追寻表明,学前教育必须首先关注儿童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学科知识取向、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必须让位于儿童个体发展取向的价值观,才能保证儿童获得快乐的童年,健康地成长.在此儿童发展取向的价值观引领下,学前教育必须以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为基点,以实践活动为实施的通道,以培育和提升儿童的智慧为目标,最终涵养儿童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1.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同时他也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代表而受到过严厉的抨击。而实际上传统教育中的许多不良做法正是赫尔巴特本人极力反对的。而且他的许多教育主张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儿童文学的概念历来是文学界讨论的焦点。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及后人的总结都离不开儿童心理的因素。儿童本位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的审美特征展示了儿童的心理,展现了儿童小说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民间童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给予一代又一代儿童独特的教育.然而当代儿童对民间童谣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容乐观,这与当代儿童对地方方言、家乡文化的疏远以及来自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职责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议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儿童民间童谣的学习、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5.
首先明确什么是幼儿文学,接着对儿童的成长进行研究,最后具体分析小学教师阅读幼儿文学对儿童的成长有哪些贡献意义,总结出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并在文章最后给出教师在对儿童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对比,儿童绘画教育应遵循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顽童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是儿童文学中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人物形象,在顽童的"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本文梳理了顽童形象的演变历史,依次分为"被忽略的顽童"时期、"被改造的顽童"时期以及"解放了的顽童"时期,其间顽童形象的变化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儿童观内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在今日中国,儿童阅读比以前有了巨大发展,但总体状况仍不理想。这与儿童图书馆建设不力是有重要关系的。本文分别呈现了中国儿童阅读的基本情况和儿童图书馆建设的当前局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建议,旨在推动中国的儿童图书馆建设与儿童的阅读发展。  相似文献   

19.
舞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忽略幼儿本质生搬硬套成人舞蹈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表现出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无层次、教学方法偏陈旧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幼儿舞蹈实行分段式教学来明确目标、创新内容与方法,从而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ttending thre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West of England about reasons for doing well or not doing well in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were explored by means of an open-ended set of questions drawn from attribution theory. A further aim was to seek suggestions from the children of ways in which Physical Education (PE) lessons could be improved and refer these to the attention of teachers. Striking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attitudes and attributions of girls and boys, with the latter more likely than the former to identify success in terms of some form of physical demonstration of ability. Whilst both sexes identified a positive attitude a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 boys were more likely to look for signs of health or physical fitness, whereas girls were more impressed by effort and evidence of a learning orientation. These attributions held also for perceived lack of success. However, the notion of effort itself seems likely to hold different meanings for boys and girls. Although lesson enjoyment was seen by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children as a key factor leading to success, the pupils, on the whole, tended to attribute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to internal, changeable, controllable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