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李芸  陈碧红 《现代语文》2004,(9):39-39,38
每当听人们谈到悲剧、议论悲剧美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一幅悲壮的画面:"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相似文献   

2.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及艺术特点,已有不少的文章专门论及了;这里,我只是从教法探讨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充分利用第一条注解讲解一篇课文,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开始。其实,并非讲所有的课文都要介绍这些,不过,讲鲁迅的作品,则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因为鲁迅是不同凡响的伟大的作家,而他的作品又都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文化斗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鲁迅的革命活动以及他写某一篇文章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有很大  相似文献   

3.
“非人间”:等于说“黑暗的地狱。”“后死者”:鲁迅先生自称,表示要继烈士之后,与反动派作决死斗争,准备牺牲生命。“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意思是说这真的猛士是襟怀伟大的。他们以人民的哀痛为哀痛,以解除人民的哀痛,  相似文献   

4.
鲁迅杂文目前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计有《纪念刘和珍君》等十篇。这些杂文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事由,针对不同人物而写的。同是杂文,但却具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在教法上自该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觉得比较艰深的一篇。本文即拟探究一下,教《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杂文,需要突破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杂文和小说不同。尽管杂文的语言是形象的,有时也刻画人物,甚至也概括了一种典型,但入手便分析人物,用处理小说的方式来处理杂文是不相宜的。要看  相似文献   

5.
6.
7.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渗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相似文献   

8.
高瑜 《语文天地》2015,(10):25-26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鲁迅先生“忧愤深广”的记叙文,其中那些感情激发、泼辣犀利,发人深省的句段,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教学中如能以语境训练作为切入点,同时引用恰当材料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去领悟作品的深厚意蕴与表现力度,又能出乎其外去探求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而“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10.
无论多么繁忙,我每周都要从单位回趟老家,因为心中想妈。 想妈的时间很苦,看妈的时候很甜。回趟家,看妈妈,只想当面叫一声“妈”。我是妈妈唯一的儿子,我恋着妈妈,就像我现在6岁的儿子恋着他的妈妈一样。三十多岁的人还想妈妈,丑吗?不丑!很幸福!很温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两篇杂文 ,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大体相同 ;但因为纪念对象和写作时间的具体差异 ,受作者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影响 ,各自表现出来的认识结论有所不同。在表达手法上 ,前者以叙事为主 ,抒情淋漓酣畅 ,风格激越 ;后者以抒情为主 ,表达曲折含蓄。把握这些区别 ,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一段最沉痛的悼念! 文章开始,首先郑重地写出开追悼会的年、月、日。指出惨案发生的时间,已是所谓中华“民国”的“十五”年!是痛心,是讽刺。痛心的是经  相似文献   

13.
一、课文透视1.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由学生会组织上街,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杨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  相似文献   

14.
讲授鲁迅杂文,我一直主张要串讲。通过词句篇章的讲解,讲清内容。内容和形式,构成一对矛盾,各以对方为自已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脱离形式讲内容即通常所说的架空分析,我认为是无法原原本本地讲清内容的。自然,一篇杂文,还要弄清它产生的背景,串讲完毕还要小结一下,使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较为完整的概念。限于篇幅,对这些,本文均没有谈及。本文如题目所标示,是串讲《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15.
词语教学 ,是课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它是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课文 ,然而现在是作为“理清思路”的一个例子来教读的 ,老课新教 ,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教读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就要从理解关键词语、扫除语言障碍入手。怎样进行词语教学呢 ?一、教给方法 ,明确目标在文章中 ,由于有特定的语言环境 ,许多词语的基本意义都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 ,因而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善于揣摩它的特定表达意义 ,善于联系上下文来具体地理解。所谓“特定” ,也就是说这种被引申或被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2.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直面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此,本人愿以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新课程改革以来两种截然不同理念的利与弊。笔者认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河南省从2008年到2011年已完成了新课改的第一轮。2008年,我参加了河南省首轮新课改培训,对其诸多理念和做法都存有疑问。在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和研讨之后,我发现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知识必须要靠老师的讲解传授;语文素养就是方法和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8.
一、说教材 2002年4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根据这一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相似文献   

19.
一、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写的,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74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一九二六年初,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之下,全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蓬勃发展,伟大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北洋军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年三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相似文献   

20.
傅建飞 《语文天地》2014,(10):20-21
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