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马文博 《甘肃教育》2011,(19):89-89
“悟性”的解释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笔者认为悟性还包括人对事物、现象独有的体会方式和新的发现。悟性就是创造力的体现,是创造的直接动因。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2.
杨皓 《甘肃教育》2013,(23):60-60
“悟性”的解释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笔者认为悟性还包括人对事物、现象独有的体会方式和新的发现。悟性就是创造力的体现,是创造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3.
孙蒋山 《考试周刊》2009,(19):57-57
数学悟性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高中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的。本文就悟性的特点、悟性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呢?  相似文献   

5.
直觉思维就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借思维的“感觉”直觉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其特点表现为依附性;非逻辑性;潜意识性;创造性。语感教学的功能既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行之有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直觉思维就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借思维的“感觉”直觉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其特点表现为:依附性;非逻辑性;潜意识性;创造性。语感教学的功能既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行之有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高素艳 《学周刊C版》2013,(8):112-1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悟性是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觉与感应。悟性思维是一切思维形式的本质,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和智力的能量所在,具有辩证性、统一性、普遍性、创新性,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过程。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是可以任意驰骋的,思维悟性也是如此,具有无穷的穿透力,可以完全渗入到任何部分中去。悟性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语文悟性,即是对语文信息的分析力和理解力,是对语言和话语的悉心会意和敏锐直觉,  相似文献   

9.
<正>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在的感知迅速作出判断、猜想与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培养学生语感,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文本内容、文本结构三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0.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甚为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通过情境感悟法、词句联系法、同体文章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领悟文章的内涵及主旨等。总之,悟性对学好语文极为重要,这种能力,还可通过各种方法培养,悟性一词,是德国古典哲学里的术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则概括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悟性是指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首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语义的丰富性、变化性、发展性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决定了学生悟性培养的必要性.其次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使学生能自行“学”,“教”是为了“不教”.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语文素质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个性特点和思维的独特性,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即悟性).最后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体”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悟性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实现“生命体”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悟性"一词,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悄然出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学习的主体者学生对学习客体,即教材的自学能动性的发挥与否,"悟性"的培养正是能动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阅读主体者学生直觉力、想象力、知解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感性经验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现在语文教学界有个时髦的词“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对语文的直觉感知和直觉判断能力。“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写就能,一读就懂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正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实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情文并茂的选文,其语言、形式情感和内容都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审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是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的。因此我认为散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的重视,而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与“悟性”有关,学生的“悟性”越高,那么其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感悟也就越深。本文主要就悟性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以及悟性培养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悟性”是人对事物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即学者通过驱使自己想象力和思考力亲领悟识记信息的真谛,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的“意会”正是“悟性”的表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一、诱导法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不但能对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悟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直觉感应和不假思索的感悟,具有敏捷,迅疾的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就语感进行培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高效课堂,使教育转型、跨越、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给人以方向,艺术给人以联想。一个有了力量、方向和联想的人,就能够穿越时空,力创人间之奇迹。而这当中,理性、感性、悟性又是科学、人文及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性——是面对事物的一种直面反映,它给人一种直觉的美,让人产生愉悦;理性——是缜密思索后的一种表现行为,它透过现象,思考事物的本质,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展示追求的方向;悟性——则是面对事物的顿悟,是对所认识事物经验的整合,而升华为一种境界。这种整合的升华,往往是经验中多学科的交融,是一种神性和灵性。之所以众多的社会学家倡导人的悟性,就是“悟”的…  相似文献   

18.
学贵心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悟性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培养出来。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悟性的关键有:身临其境;将心比心;透过感情悟理性三步做法。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语文学习的悟性增强,带动了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19.
“悟”是领会、明白、觉醒的意思。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人们就常用“悟性”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认识能力或认识层次的高低。“阅读”可以概括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悟读式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领悟能力。此模式重视读,特点是读中悟,悟中读。悟读式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受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教师的“传”、“授”、“解”,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悟性”。学习强调“悟性”,古来有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思”就是“悟”,清代著名教育家陆世仪在《思辨录》中十分强调“学必求悟”。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悟性”已经超越了古人的认识,它是阅读主体直觉力、理解力、想像力完美的结合,是阅读主体感性经验的升华与飞跃。培养学生的“悟性”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下面就介绍几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