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受杜威"做中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维果茨基"历史文化学派"等欧美课程综合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美术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科目,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世纪初,我们与新课改同步提出了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理念。后来为了完善、丰富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教学和自己美术教学的需要,笔者开始进行美术与社会知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谈谈小学美术教学。1.美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综合。美术与文学自古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很多中国画名家的诗、书、画艺术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尝试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古诗这种特殊的命题画教学,可多方位地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统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大班美术欣赏教育目标,在大班美术欣赏教学中宜采用"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班美术欣赏教学中,注入发现、探究、研究等创造性元素,突出教学的趣味化、自主化、生活化、综合化,充分发挥艺术魅力和育人功能,让大班幼儿的美术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情趣性与挑战性。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湖北版《艺术》综合艺术课程集音乐、美术于一体,成为国内众多学校所选用的教学用书。可见,学科综合越来越成为一种教育趋势。本文就在小学综合艺术课程中如何实施歌配画艺术创作指导,通过音乐、美术的融合教学,使学生提高认知、理解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重视各科教学特别是各学科之间的横向综合。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利用美术资源学习语文 ,是实现语文课程综合化的一条有利途径 ,既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又能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和语文虽是素质教育中两种不同的学科 ,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是一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 ,“是视觉的珍馐美味”(法国美术理论家丹纳语 ) ,“是视觉的粮食”(丰子恺语 )。它像语言文字一样 ,已成为一种传递思想、情感、反映世界的重要交流工具。文字可以用美术来再现 ,美术亦可用文字来表述 ,美术与文字结合 ,将是…  相似文献   

6.
小学艺术教学近年来发展较快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美术、音乐长期分科教学 ,产生了宽泛的美术、音乐课程与课时量相对不足、强调选拔功能而忽视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强调学科性而忽视学生情感的矛盾等问题。鉴于此 ,本文提出打破学科界线 ,进行艺术教育综合化尝试的对策。要改变教学方式 ,贯彻艺术融合性原则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参与艺术活动 ,形成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改变教学内容 ,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情感 ,使艺术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肖健 《中学课程资源》2019,(3):36-37,2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美术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美术教学也将进入一个"新常态"。所谓的"小课题"是指美术课本中的某一课;所谓的"大课堂"是指把"小课题"知识与技能的外围扩大,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化教学过程。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学,尤其强调这种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课程之间相互兼容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正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差异、地域特点限制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实效不尽人意。将本土文化融合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因地制宜,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美术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依托本土文化,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在保证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一种综合化、多元化的体系。各种艺术门类密切相联,互通互融,本文首先着力阐释中学艺术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艺术门类之间的这种相互"释然"的关系,做到艺术教育的"综合"实施,才能更科学地完成我们的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邵靖绒 《小学生》2023,(2):112-114
剪纸是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通过美术知识与剪纸艺术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体验和才能。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剪纸艺术,是时代发展对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美术课程与现代剪纸艺术的融合策略,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芬兰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芬兰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理念主要在于,课程目标的全人性、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实施的个性化、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等。实施的策略主要有:现象教学,创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条件保障等。芬兰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对我国提升美育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建构高质量的综合化的美育课程体系,创设美育环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优化美育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美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2.
音乐、美术、诗歌之间存在着互相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某一艺术形式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感受,就是所谓的"艺术通感".诗歌、美术、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能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差异、地域特点限制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实效不尽人意。将本土文化融合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因地制宜,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美术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美术学习融合语文学科知识,可以体会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艺术中渗透文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获得提升。本文从美术学习四个领域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意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与文学的熏陶下,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扩散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小学美术的教学问题.因为美术是发现美的教育,中小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是学习基础美术的关键阶段.美术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美、艺术中散发的人文美,还能让学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甚至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如何,怎样去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学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天津教育》2020,(21):130-131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在此背景下,促使我国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此举措积极响应了"一带一路"的号召,更好地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融合价值体现以及具体落实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的审美过程,充满着与建构主义相符的理念,给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带来全新的面貌。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导课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导入";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音乐手段,让学生融于课堂——"视听融合";把知识融入生活,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寓教于乐";提升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动之以情",诱发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激发其学习欲望,发挥美术课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重视各科教学特别是各学科之间的横向综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美术资源学习语文,是实现语文课程综合化的一条有利途径,既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是以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前沿的学术研究为主,注重研究性、思想性等。中小学文化主要是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注重实践性和日常性。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存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二者在客观上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互补互惠的条件。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需构建共同的组织文化、促进制度文化的融合、构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平等的话语权,以实现大学"研究型文化"与中小学"教学型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西美术文化比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了解并掌握中西美术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眼界。美术教师要寻找和补充具有可比性的中西方美术资源和素材,找到最适应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