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难免地会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教师不能对"学困生"熟视无睹,要帮助他们脱"困"。在教育实践中,对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治是前提;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是重点;改变课堂知识投放的方式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怎样才能做到既照顾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又培养学习兴趣,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组织学习小组,强化参与意识经过三年的尝试,我觉得最好的分组方法是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搭配分组为好。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拔高”学习,对学困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为了避免学困生在小组中的“局外人”局面,确定学困生为本小组的记录整理员,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3.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优秀生,更要精心教育、爱护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和班级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与其他学生同步奋进。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为转变教育理念,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教师应首先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困生敢说、乐说,从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其次要优化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困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以坚定他们的自信。再次,教师要更新观念,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方法促使学困生不断进步。从而激发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基础较差或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它区别于智残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不能主动自愿地投入学习。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王祥奎 《青海教育》2013,(11):30-30
自信是学生前进的动力,真诚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正确的目标面前,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丧失了自信心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上缺少动力,像折断了风帆的孤舟,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一部分学生的在学习感到困难,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产生了消极心理,进而丧失了学习动力的结果.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积极探寻初中"学困生"消极心理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从而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8.
厉莉 《考试周刊》2013,(4):96-97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为了这一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学困生,及时帮助他们实现转化,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应有的发展。本文从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氛围和教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学困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地区差异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接触的学困生也各有不同,对他们的帮扶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对学困生的帮扶方法只能依靠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总结,灵活处理。一、帮扶学困生的教学对策1.诱导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学困生"这个名词,通常被冠以"学困生"的学生在集体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各方面都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春华 《考试周刊》2024,(15):109-112
学困生通常指那些在特定学科或领域中遇到较大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存在是正常的,作为教师应该持有关爱和支持的心态,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支持措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文章便立足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即从小学数学教育实际出发,聚焦于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群体,详细阐述与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目标在于为教育界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帮助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爱上数学学科学习,且能在持续的努力中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光虎 《甘肃教育》2014,(15):44-44
正学困生是指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固执任性,在班内占一定的比例,并有一定的号召力。如果不转化好这些学困生,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将影响整个班级的教育效果及教育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三大特征。自卑是学困生的认识特征,厌学是学困生的情感特征,拒教是学困生的行为特征。学困生不会学  相似文献   

13.
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体察学生的心灵变化,寻找变化的原因,铺一条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人都有成就自己的需求,人是教育的结果。"学困生"的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它当然不是意味着"挫折教育",他们很少有甚至没有过成功的体验,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根据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趣的"激",开发"学困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为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学困生"在人们看来就是"厌烦""可恶""无奈"和"同情"的代名词。现代教育中,如何转变和减少学困生是教师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唯有备课时心系学困生、教学时关注学困生、批改作业时脑中思考学困生、辅导时言语关爱学困生、考查时恰当定位学困生、家访时尊重学困生,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且充满正能量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才能让他们重新拾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相似文献   

15.
刘臣 《中国教师》2006,(11):57-58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如何对他们实施教育转化呢?下面就学困生的成因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以有利于我们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什么叫学困生?目前有两个主流概念。一个叫学习障碍,另一个叫学业不良。本人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认为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如下: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  相似文献   

16.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困生,如果教师、学校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普遍厌倦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收效甚佳。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造成化学学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1.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中怕…  相似文献   

17.
学困生既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又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转化他们是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与"和谐教育"的理念的最佳诠释。在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如能巧妙的运用心理学效应会使学困生更愿意配合教师,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能力等方面与大多数同学相比,有一些差距,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我称他们为体育"学困生"。由于体育"学困生"自身的各种原因,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常常不被教师重视,甚至还经常受同学们的嘲笑和歧视,造成体育"学困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想学、厌学的现象。这与"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对体育"学困生"进行培养呢,在此谈一下本人的点滴体会,不妥之处,望同仁们多多指教。  相似文献   

19.
<正>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个永恒的话题。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好、自学性较差、自信心不强的部分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不及同龄人,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学习方法不如其他同学,而一时沦为学困生。教育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师帮生、生助生"的方法,使学困生得到逐步的转化。一、剖析原因,更新观念,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教师要走近学困生,了解学困生,主动与学困生谈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到高年级后,学困生就更普遍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教师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多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使学困生能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所以要"消灭"学困生的出现,就应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握好教学对策,并进行课堂行为、作业错误、致困知识点的分析与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以减少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