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最近重读王栋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很有感慨。审视目前我们教师的生活状态,当教师太累了:每天早早起床,除了吃饭,上厕所,剩下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当晚上备完课,批完作业,总已在22∶00以后了。除此之外,还要继续教育,还要保证学生一定考个好成绩,还要拿高学历,否则下岗的就是你,淘汰的就是你!因此我们教师其实活得很累,经常相互倾诉、叫苦不迭。翻开报纸,像中新网2006年5月25日报道的“东莞一优秀教师不堪压力跳楼身亡”,中小学教师因不忍工作压力而自杀的事情时露其中。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现实和记忆的巨大反差让我时常思考,也让笔者苦恼:我们教师,快乐真的远去了吗?感叹之余,笔者忽然领悟到王老师《不跪着教书》的“书外之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有资格”站在学生面前。也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不会“跪着教书”,也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个性的、自信的、有思想的学生。笔者在想,我们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应有教书育人的“底气”。“底气”来自于快乐保持意识。是啊,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教师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2.
周如俊 《湖南教育》2006,(12):42-43
最近重读王栋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很有感慨。  相似文献   

3.
杨晶 《教师博览》2010,(4):36-37
三年前的那个暑假,我去了一趟济南.在济南的新华书店里贪婪地寻找,终于看到了这本《不跪着教书》!当时心里就想:这个“跪”字,一定不是指身体上的下跪,那么就应该是思想层面上的了……思索中拿起了书.打开了古香古色的封面.简单看了一下作者的简介,再打开了序(吴非自己写的)。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寒假,从朋友那借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学生第二》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案头枕边,手不释卷,颇有心得。《学生第二》是一本教育管理随笔,是李希贵老师在二十多年的管理中提炼的成功经验,是对教育的感悟,也是他管理理念的精华。那一个个小小的案例折射的是智慧,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的是哲理,而那一个个小小的改革凸显的是胆识。李希贵老师在《自序》中对用"学生第二"作为书名是这样解释的:"对一位校  相似文献   

5.
周宏 《文教资料》2011,(9):104-107
作者拜读了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后颇有所感,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关于作者及其著作内容的简介;关于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所得(包括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严密性、术语运用的灵活性和治学的包容性);关于本书所引发的几点思考(包括对"存在"、"平等"、"音乐""困惑"的思考)。同时,也通过对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思想阐释与肯定反观当下的音乐教育体系,旨在引起人们对当前音乐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杨泽会 《考试周刊》2014,(32):174-175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之一。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但在某些方面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着重从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道德教育三方面谈谈对其思想的认识及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断断续续读了《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也许是在中学任教的缘故,我特别对国学大师钱穆在苏州中学的从教经历感兴趣。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对比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我有三思。  相似文献   

8.
程飒 《师道》2007,(Z1)
闲暇之余喜欢伴着音乐品茗阅读,与书为友的日子温馨而舒适,淡泊而充实。只要拥书而坐,心中便展开了一片蔚蓝的天、浩瀚的海,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叙新话旧,让人真切地体味到"享受"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整本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有的是作者近年来对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和同行或学生的倾心对话。但整本书读下来,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的高大形象已矗立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功能和终极目标是让人不断扬长避短、隐恶扬善,让人活得快乐,有尊严,有社会价值。教育要重视生命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1.
程飒 《师道》2007,(7):99-100
闲暇之余喜欢伴着音乐品茗阅读,与书为友的日子温馨而舒适,淡泊而充实。只要拥书而坐,心中便展开了一片蔚蓝的天、浩瀚的海,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叙新话旧,让人真切地体昧到“享受”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程飒 《师道》2007,(8):99-100
闲暇之余喜欢伴着音乐品茗阅读,与书为友的日子温馨而舒适,淡泊而充实.只要拥书而坐,心中便展开了一片蔚蓝的天、浩瀚的海,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叙新话旧,让人真切地体味到“享受“的滋味.……  相似文献   

13.
孙松波 《教育》2013,(18):62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教师万玮受学校派遣,于2012年3月中旬至7月上旬,赴美国波士顿对波士顿英语学院、斯卡斯代尔高中、康科德学院、布莱克莱恩高中、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等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期间,万玮坚持每天写博客,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向美国学教育》一书,就是由这些博  相似文献   

14.
读闫学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常常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童心、真心、爱心以及深入浅出的教育哲理所深深触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被感动得潸然泪下。在感动之余,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我有两点体会:1、兴趣的重要性;2、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教书有感     
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勤奋踏实、力求严谨、尽力把知识讲透彻、讲明白,才能使学生更懂数学、爱数学.  相似文献   

16.
王卓珺 《江苏教育》2012,(Z1):51-52
作品简介:《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了吴非先生(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的教育随笔一百篇。《不跪着教书》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等,对许多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有见地的犀利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7.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颇感讶异,什么叫"跪着教书"?日日站在三尺讲台,面对自己的学生们,一直都是用"传道授业"的姿态出现,何来"跪着"一说呢?不禁自动把此书归类到标题哗众取宠一类.抱着质疑的心态翻开书籍,读下几章,深感自己浅薄.教师若是跪着教书,"那么学校就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出驯服的思想奴隶",痛心的指责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教师是什么?韩愈《师说》曾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老师放在了一个极高的地位,关于老师的比喻比比皆是,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燃烧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吴非看来,"工程师"并非是老师的一个恰当比喻,因为老师的天职是"传"与"授",而不是像工程设计师一样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原本没有生机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18.
认识文峰纯属偶然。2009年3月,我和先生打算为北京郊区的瓦窑村做点事,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让瓦窑小学的孩子们参加2010年的全国少儿科普剧汇演。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大城市的优质小学,还没有一所农村小学参加,假如能让瓦窑的孩子们参加一次这样的大型活动,也  相似文献   

19.
20.
林曾芳 《教育文汇》2014,(14):40-40
最近阅读了特级教师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闫老师在书中深入剖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生动呈现了自己和一些优秀教师怎样践行苏氏教育思想的鲜活案例。掩卷沉思,对闫老师奉为教育经典的苏氏三则“语录”感触极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